中評社北京7月30日電/北京大學裡的一場拉鋸戰終於有了結果。那塊象徵著“北大精神”的靜園草坪也開始恢復寧靜。
5月,在校方公布的“燕京學堂”的計劃中,靜園草坪連同周圍6座國家文物保護單位的中式庭院,因被選為學堂校舍而面臨改造,並由此引發激烈討論。四起的反對聲中,草坪“地下建設教學設施”的計劃被宣布放棄,而7月24日,校方表示,靜園一至六院不再作為燕京學堂宿舍。
校方最新的決定讓人們看到,並不是所有頂著“官方”名義的車輪都只可前進不能後退。有人說,這是“民意的勝利”。
實際上,相比強勢的高教機構,民意在當初只有嬌小的身軀。起先,對散落在4000多畝校園各處的學生來說,能供他們發聲的,唯有校園BBS和社交網絡這些虛擬的平台。正值期末的5月裡,為學校發展建言,還是為自己考試成績努力,一道選擇題就這樣擺在學生面前。
但就在網絡這個曾經隨處可見暴戾和無謂爭吵的虛擬平台上,克制、溫和、理性的聲音慢慢匯聚。面對紛至沓來的媒體,北大的學生稱,“此事不要抱著‘轟北大’的角度,要做理性平和有說服力有學理道理的分析報道”。
很多網上發言積極的北大師生沒有接受媒體的採訪,大家的理由出奇地相似:北大的事,北大人自己能解決。媒體,請緩行。
理性並沒有僅僅停留在話語當中。面對校方項目的信息不公開,有學生停止了抱怨和無意義的調侃,轉身撥通了申請信息公開的電話;
在有關燕京學堂的宣講會上聽到“其實並沒有多少人反對燕京學堂計劃”的說法時,學生們沒有報以嘲諷和噓聲,而是合力完成一份是否支持燕京學堂的調查問卷,並通宵修改,“避免有傾向性的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