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牛角寨大佛是我國最大也是唯一一尊大佛半身造像胸像。 |
但在仁壽縣文管所所長劉紅凱看來,各種跡象均表明,仁壽牛角寨大佛,極有可能是樂山大佛的模板。
“一是建造年代,牛角寨大佛建成於707年,樂山大佛建於713年,其修建時間比樂山大佛要早。兩尊大佛面部表情、樣貌形態極為相似;更重要的是,雕刻手法上,均系採用三面開岩雕刻而成,頭部、背部建排水溝引水外流的方式排水。”劉紅凱說,很多專家也來看過,認為牛角寨大佛和樂山大佛在造型、布局、開鑿方式等方面極為相似,可能為樂山大佛的試雕品、模板,屬於精雕藝術中的創新之舉。”
劉紅凱還認為,牛角寨大佛作為中國最大也是唯一(10米以上)一尊大佛半身造像胸像,其本身的獨有性,就顯得與眾不同。佛像在雕刻中,往往是全身像,講求完整,但偏偏這座佛像,是全國唯一的半身造像。劉紅凱推測,佛頭部分是雕刻中最難的部分,可能當時是為樂山大佛做試驗,才會只雕一半。
全身洗澡千年大佛要恢復“顔值”
據劉紅凱介紹,4月28日,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的相關專家前往牛角寨,圈定了10處試點龕窟。除了牛角寨大佛以外,壇神岩上受生物病害影響嚴重的幾龕造像均被納入了試點。
仁壽縣文管所提供的資料顯示,牛角寨試點的治理耗時約五年,將從生態系統調查開始,從根本上尋找病因,然後再進行治水,以避免在文物周邊形成利於生物侵蝕的環境,最後才會開始除苔、解決風化等綜合治理。
“很多植物根系進入了石像內部,造成損壞。”劉紅凱說,目前中國文物保護行業,在生物方向的研究仍然非常薄弱,尤其是對潮濕地區生物防治的複雜與艱難性認識不足。“在這種環境下阻止生物生長,至今國內外都沒有成熟的技術。這次研究不僅是牛角寨石窟保護所必需,也填補了潮濕環境下,石質文物生物病害治理研究的空白,將為川渝及全國文物保護工作提供支撐和借鑒。”
(來源:《華西都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