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這場婚姻最終不了了之——原因是孫家“沒有樓房”,意即沒能在縣城買一套商品房,沒達到“一動不動”的標配。
如今,孫法生和老伴只能為年近30歲的小兒子發愁。在孫法生看來,借了錢能娶到兒媳婦也算很有本事了,畢竟有錢娶不到兒媳婦也是常有的事。
徐成林向“記錄中國”報道團隊介紹,在李橋鄉有一家三個光棍的:爹是光棍,因為媳婦死得早,兩個兒子也是光棍。
“有時候,有了錢也不一定找到媳婦。一看經濟基礎,二看家裡情況,像那種情況:家裡窮,一群光棍,肯定生活負擔重一點。女方也要挑的。”徐成林說。
在2016年年初,《中國青年報》的一組專題報道曾引述了西安交通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教授李樹茁等人的研究結果。
李樹茁等人根據幾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以20世紀80代初我國的出生人口性別比為參照,對我國1980年到2010年間出生人口的性別情況進行分析,推算出這30年間我國出生的男性為2.9億人,女性為2.54億人,男性比女性多出大約3600萬。
他們給出的結論是,由於上世紀80年代開始的市場化、城市化和計劃生育政策的複合影響,中國人口性別結構已整體失衡。
“1980年代後出生的男性中,將有10%至15%的人找不到或不能如期找到配偶。考慮到邊遠地區是婚姻擠壓的最後一級,農村失婚青年的比例要高得多。”李樹茁說。
用徐成林更接地氣的說法就是,“這個地方一過25歲都成大齡青年了,男女都一樣”,但是“女孩不愁嫁”。
流失的農村女青年
為了幫助脫貧,一些鄉鎮將“勞動力輸轉”作為主要手段之一,而勞動力輸轉也在加速農村的婚戀難問題。
因為乾旱缺水、糧食價格下降等原因,山丹縣部分農村農民種地收入單薄,每畝地一年的純收入僅有300元左右。根據官方信息,整個山丹縣13個貧困村去年輸轉貧困戶勞動力4300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