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此前發布的《“十三五”中國社會保障發展思路與政策建議》顯示,從長遠看職工醫保基金潛伏著嚴重的支付危機,全國多數地區的職工醫保基金將在2020年前後出現缺口。
“如果這種態勢繼續發展下去,將會給整個醫療體系的建設帶來很大風險。”有專家表示,隨著基金支出壓力的增大,改革醫保支付方式尤為迫切。同時要在穩定職工醫保待遇水平的同時,建立有效的機制,控制醫療費用不合理增長,杜絕醫療保障資源的浪費。
“要以收定支、收支平衡,要總額預算管理,多種付費方式結合起來。”中國醫療保險研究會會長王東進說:“如果說敞開了花,再多的錢都不夠。病人和醫生很容易形成利益共同體,因為他自己不花錢,按照經濟學這是最沒有效率的。只有自己花自己的錢,這個效率才會最高。”
事實上,本輪新醫改把醫療費用控制和深化醫保支付方式改革擺上了顯要位置。據悉,目前全國85%的統籌地區開展了付費總額控制,並已納入基本醫保定點協議進行管理。超過70%的統籌地區按病種付費,35%的統籌地區按服務單元付費,而24%的統籌地區正進行按人頭付費探索。
從基金自身層面看,中央財經大學中國社會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靈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各地可通過一些政策措施化解基金“穿底”風險。“一個是通過調節基金。現在醫保都是省級調節,可能有個別地區老齡化特別嚴重,但是通過省級的調節,就能夠防範支付的風險。同時還有戰略儲備基金,如果真是老齡化嚴重,出現了基金支付的困難,我們還有戰略儲備基金,現在也有一萬多個億。”他表示,除此之外,各級財政、各級政府還應該加強預算調控,一旦出現缺口,可以預算來彌補相應的缺口。
(來源:《經濟參考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