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26日電/從“papi醬”融資的大起大落,到微博“超級紅人節”盛典舉行,再到直播平台成為投資者爭相搶占的行業風口,“網紅”成為2016年的關鍵詞,恐怕沒有太大爭議。作為標識時代特征的獨特文化現象,“網紅”不經意間已經滲透到了全社會的方方面面。
互聯網時代,擁有“社交紅人體質”的個體可以瞬間走紅,“網紅”現象的物質性基礎,正是移動互聯網時代的技術進步。回望20世紀以來以影視為代表的現代文化娛樂業,具有高度的專業性、壟斷性和排他性等特征,熒幕明星可以成為一個時期乃至一個時代的文化符號,而普通人則幾乎沒有任何可能像明星那樣獲得巨大的關注度。“網紅”的出現,打破了這種局面。“任何人都能做15分鐘的世界名人”,只要有一個智能手機,就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向網絡觀眾展示自己,這在過去是根本不能想象的。
“網紅”們通過自身在社交媒體上的口碑、創造力和影響力吸引大量粉絲和流量,其中的商業價值不可低估,對社會消費需求和文藝生態的顛覆性影響更是不容小覷。過去,大眾消費需求主要體現在生存性、物質化的需求,如今則更多擴散到文化、娛樂、教育、健康等一系列精神性領域。對應到文化娛樂領域,普通人通過自身努力成為“網紅”,大眾集體消費“網紅”,正是新一波社會消費結構升級的一個體現。
早在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就已指出,互聯網技術和新媒體改變了文藝形態,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藝類型,也帶來文藝觀念和文藝實踐的深刻變化,文藝乃至社會文化面臨著重大變革。今天的“網紅”是網絡技術催生出的網絡新社群,雖然呈現出強烈的草根化、非主流化特點,但“網紅”短時間內積聚的巨量人群,恰恰是文藝需要去服務的。同理,對“網紅”而言,抓好網絡文藝創作生產,加強自身導向和質量把控,才能長久地贏得未來。
有人估計,2016年網絡紅人產業產值接近580億元人民幣,這個數額甚至超過2015年電影票房450多億元的總額。過多的熱錢流入、過度的媒體炒作,加之現階段“網紅”初期所固有的快速迭代屬性,“網紅”領域呈現出良莠不齊、泥沙俱下的行業現狀。一些踐踏公序良俗、以審醜為特點的“網紅”需要加以清理整頓,尋求感官刺激、挑戰道德底線不應成為成名機會或者商業契機。同時,“網紅”這一世界範圍內都屬新生事物的特有現象,給網絡文化監管與治理提出了挑戰。在進行內容監管把關的同時,必要的政策支持應成為重點,原有網絡文化的監督和網絡空間治理的制度安排應及時跟進調整。以政策杠杆撬動“網紅經濟”,以法治堤岸護佑“網紅”文化,應成為管理者對待“網紅”的基本態度。
作為一個新生事物,“網紅”帶來的衝擊已經遍及內容生產、商業模式、文學藝術、大眾消費等多個方面。我們對於“網紅”的現有認識,遠遠滯後於其現實演進速度和程度。認知“網紅”,需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拿出更為包容、開闊、全局的視野和胸懷接納他們,更需用全新的政策和方法團結、吸引他們。新事物打開了產業藍海的前景,只要引導得當,未來必然給我們帶來更豐富的體驗。
(來源:人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