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10日電/2015年12月施行的《山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條例》規定,每年的農歷臘月二十三至次年二月初二為山東“非物質文化遺產月”,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門要組織開展非遺展演、展示等活動。記者近日在山東濟南、濰坊、威海等地調研發現,山東各地在非遺月中積極開展各類非遺傳承活動,並借助這些活動帶活“一盤棋”。通過“廣搭台”“長謀劃”“重融合”等手段,山東的非遺傳承產生了較好的社會、經濟效益。
非遺項目推廣日趨活躍
國家級非遺項目高密剪紙傳承人齊秀花今年沒能在家過春節。除夕當天,她隨山東文化交流團出發遠赴瑞典,參加“歡樂春節”活動。在當地的首場展演,齊秀花剪了100多件作品,被瑞典民眾一搶而空。“剪紙被稱為‘炕頭上的藝術’,但在國外正越來越火。”齊秀花說,很多瑞典民眾邀請自己在當地開班教學,她也在探索將西方繪畫融入剪紙的方法。
隨著近年來對外文化交流的日趨活躍,山東很多非遺項目陸續走上世界舞台,受到外國民眾關注。與此同時,在齊魯大地孕育成長的這些非遺項目,也正在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
2月4日至10日,山東省圖書館尼山書院在濟南大明湖景區舉辦非遺民俗體驗周活動。泉城兔子王、楊家木鋪、胡氏古船……一批極具山東特色的非遺項目及傳承人亮相,吸引了眾多孩子及家長參與體驗。來濟南旅遊的河南遊客張靖表示,非遺是一個地方典型的文化符號。“通過參與非遺體驗,我們對山東深厚的文化底蘊有了更加具體的理解和認知。”
通過非遺傳承人群培訓、健全名錄體系及傳承機制建設、加大財政人事保障等舉措,非遺在豐富山東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方面作用愈發明顯。
菏澤市文廣新局局長陳慶勇介紹,目前當地的8個劇種均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11個國有戲曲院團和139個民營劇團常年在基層演出。“地方戲的發展困境是全國普遍的問題,將其列入非遺保護名錄,能在財政補貼、人才培養方面獲得更多支持。反過來,戲曲的傳承發展又為民眾提供了更多精神食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