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征涉及人的居住權
張斌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社會各界討論房地產稅問題時涉及的目標主要有四個:一是打擊炒房抑制房價;二是調節財富分配;三是作為基層政府的主體稅種,完善地方稅體系;四是促進土地資源的有效利用。
老百姓比較關注的是降房價。事實上,上海和重慶出台的房地產稅試點方案的起因,均是以抑制房價和打擊炒房為背景。
在抑制房價和打擊炒房的目標之下,在張斌看來,房地產稅徵收有兩個思路:一個是上海模式,對新增房產超過一定面積的部分徵稅,不涉及到存量;一個是重慶模式,涉及到存量,但只涉及少數高檔住宅。
如果以抑制房價過快上漲和調節財富分配為房地產稅徵收的目標,則應側重調節功能,設置較高的免征額,對基本住宅消費和改善型住房消費免征。這是老百姓最為關注的,畢竟房地產稅一旦實施,買房後每年是否要交錢,要交多少錢,這些錢都需要從老百姓的口袋裡拿出來。
2011年上海和重慶的房產稅試點方案,都有免征條款:上海本地戶籍居民人均60平方米免征,重慶對於新購房100平方米免征。除此之外,坊間熱議的還有人均30平方米或50平方米免征。
劉劍文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現在輿論一再強調並不是所有的私人房產都要徵稅,因為這涉及到納稅人的基本居住權和生存權保護問題。因此,在徵稅過程中需要有一個合理扣除,即有多少面積可以不徵稅。我很支持在徵稅過程中給予必要扣除,根據中國的現實狀況,我認為人均30平方米、50平方米的扣除都是可以考慮的。”
普遍徵收難度大
如果進行免征,就意味著絕大部分老百姓的自住型住宅甚至自住加改善型住宅兩套以內,可能都在免稅的範圍之內。
但是,隨著去年5月1日中國全面啟動營改增改革,房地產稅便被賦予了要扛起地方財政支出缺口這面大旗的重任。
長期以來,營業稅都是地稅收入的主要來源,且營業稅具有穩定性、可控性等特點。而營改增之後,原本屬於地稅的“營業稅”一下子改成了國稅的“增值稅”,地方稅收失去主體稅種,地稅收入大幅下滑,目前“營改增”後在過渡期中央和地方對增值稅5:5分成,但在過渡期後,如何建立完善地方稅體系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問題。
再加上地方負債沉重、土地財政難以為繼,多種情況下,房地產稅被賦予另外一層重要角色也在所難免。
國家稅務總局原副局長許善達表示,當初房地產稅改革試點時提出了三個目標。第一個目標是增加地方政府收入。但現在看來,上海和重慶的房產稅收入規模都極小。第二個目標是縮小居民收入差距。第三個目標是穩定房價。上海和重慶的房產稅改革取得一定成效,但要期待它實現所有改革目標仍不太現實。
張斌的表達則更為直接:免征模式的房地產稅一定成不了地方政府的主體稅收,因為徵收的範圍有限,收入就有限。這種情況下的房地產稅,根本不可能替代地方政府的其他收入來源,也填補不了營改增之後的地方財政缺口。
在張斌看來,美國式的房地產稅,是普遍徵收,收上來的錢主要用於滿足當地公共服務的資金需求。如果中國出台房地產稅的目的跟美國一樣,那麼,老百姓交的錢的數額要足夠大,才能享受到跟地方政府直接掛鈎的各項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