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吉林延邊現大量恐龍足跡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3-12 16:55:56


邢立達抱著留下恐龍足跡的化石(來源:新華社)
本次發現的恐龍足跡化石(來源:新華社)
  中評社北京3月12日電/2017年3月8日,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為首的中外科學家宣布,他們在吉林省延邊朝鮮自治州發現了恐龍足跡群,這為我們研究東北亞白堊紀恐龍動物群的分布以及多樣性等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該論文發表在國際著名刊物《白堊紀研究》上。

  足跡屬於大型恐龍

  化石的研究者,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邢立達副教授介紹,這次發布的論文是從2015年開始的對當地科學考察行動的一次階段性總結:“這個化石點的規模不大,其位置位於延邊銅佛寺鎮山郊公路一側。”邢立達告訴北青報記者,“這個化石點約20年前就已發現,是由日本學者發現的,但當時做的研究相對簡單,我們展開新的探索後發現了大量新的足跡。”邢立達介紹說,此次的發現有巨大的鴨嘴龍類足跡,足跡的完整尺寸推測可達55厘米,製造這個足跡的恐龍體長能達7米以上,是非常大型的恐龍。

  根據腳印邢立達分析,與這些大型鴨嘴龍類恐龍生活在一起的還有凶猛的肉食性恐龍,這些肉食性恐龍足跡大小差別較大,最大的足跡可達43厘米,最小的只有21厘米,前者的體型推斷為約5至6米,後者的體型為前者的一半。所有這些足跡摻雜在一起,顯得非常雜亂,“這表明該地區是肉食性恐龍經常出沒的區域。”一同參與考察的資深韓國恐龍足跡學家金景洙教授表示。

  垂直石壁上有多處腳印

  邢立達告訴北青報記者,此次在延邊的恐龍足跡發現,不僅為複原該地區恐龍時代的面貌有著很大的幫助,而且還促進了不同區域恐龍動物群之間的對比。

  邢立達等人在論文中指出,中國和韓國同時代的恐龍足跡組合有所不同,韓國的白堊紀恐龍足跡群包括了鳥腳類,蜥腳類,三趾型和兩趾型的獸腳類,翼龍和鳥類足跡等,相比之下,銅佛寺的足跡群顯得比較單一。這可能是化石保存的原因,也可能是因為受古環境限制而不利於一些小型的造跡者活動。

  邢立達給北青報記者講述了發現足跡的一些趣聞。他說,在考察臨近結束的時候,有人覺得一處石壁很奇怪,大家經過研究發現,石壁上有多處恐龍腳印。北青報記者從這處石壁的照片看到,該石壁並不高,表面覆蓋著一些植物,如果不是邢立達對照片進行了標記,很難看出上面有恐龍腳印。

  對於為何恐龍腳印會出現在接近90度垂直於地面的石壁上,邢立達稱,這可能是因為當時恐龍留下腳印後,腳印很快被沙土覆蓋,經過時間的洗禮成為了化石,隨後在漫長的時間中,當地產生了一些地質活動,將這些腳印重新露出地面,並且形成了垂直於地面的石壁。

  曾遇到盜挖恐龍腳印者

  “在距今1億年前的白堊紀,這個區域很可能是一片湖泊的淺水邊緣,大量恐龍在此戲水、捕食,是非常重要的恐龍足跡學證據,我期待未來還能發現更多的足跡化石。”但是令邢立達遺憾的是,20年前日本學者記錄到的一些化石腳印在這次的考察中並沒有找到,邢立達稱,雖然腳印的消失可能是由於洪水衝刷等多種因素引起的,但不排除有人盜挖的可能性。

  “我們以前曾經遇到過一些恐龍腳印被人切割盜走的情況,而這次發現的一些腳印也處在人煙稀少的地區,我們建議當地政府可以將這些腳印保護到博物館中,避免遭到不法分子的傷害。”

  (來源:北京青年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