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八旬夫妻:“最後,我還是要把自己獻給母校”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3-19 10:58:03


  中評社北京3月19日電/昨天,杭州下沙大學城發生感人一幕,上午9點,在杭州師範大學醫學院與杭州市紅十字會開展的志願者聯誼活動上,83歲的退休老師李子平和老伴,攜手簽了捐獻遺體協議。

  她說,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杭師大是她的母校,當初在師大醫學院上解剖課時,用來學習的東西,都是前人的奉獻。如今人口老齡化,希望學生們能研究老年病。所以離世後願意把自己的身體奉獻給母校。她說,簽約了卻了一樁心事,也是夫妻倆最後的約定。

  一生行醫

  見過各種生老病死

  李子平是杭州師範大學醫學院的一名退休老師。捐獻遺體的決定,來自今年3月12日,她83歲生日。就在這一天的生日餐上,她和老伴手牽手向兩個兒子宣布:死後捐獻遺體。

  錢江晚報記者趕到李子平家,見到了她和她的老伴。

  4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墻上掛滿了醫學圖譜,兩位老人,滿頭白髮。

  為什麼要捐贈遺體,李子平老人講解的邏輯非常清晰。李子平生於上海,懂事後隨家人來到杭州。16歲考進杭州護士學校,畢業後在杭州市衛生局工作。

  之後,她的工作,就是每天照顧病人。當時中國醫學落後,有些病人年紀輕輕就患病,而且難治,這讓李子平很心痛。她立志一定要學好醫術,在工作8年後選擇去當時的浙江醫科大學繼續求學,就讀醫療系。

  1966年,李子平讀滿5年畢業了,被分配到當時的浙江麻紡廠做醫生,一呆14年。

  在廠裡,她負責上百號人的生老病死,什麼病都要看,大到心肺疾病,小到腿腳抽筋,白天沒解決的疑難雜症,晚上要回宿舍翻書查資料。她的世界圍著病人轉,除去睡覺,每天15個小時的工作時間似乎不夠她用。

  1981年,李子平到了浙江醫科大學杭州分校(杭師大醫學院前身)當老師。那時40多歲的她幾乎跟醫學打了半輩子交道。她說起自己的一生,用了幸運、幸福這四個字。

  28歲被一顆“心臟”震撼

  80歲想把自己捐出來

  想把自己遺體捐出來的想法,萌生在80歲那年,而觸動她這一想法的,卻要回溯到28歲那年。

  那是她就讀大學的第一年,有一天李子平走進解剖室,老師為學生們介紹現場的標本。在一排的器官中有一顆“心臟”震撼到了她。一直到現在,描述起那顆心臟,她仿佛依然在現場。

  “當時老師介紹,那是我們大學老校長洪式閭的心臟,在離世時,他毅然捐出心臟做標本。”這份敬意李子平一直埋在心裡。

  前幾年,看朋友去世,將骨灰撒了,李子平覺得很可惜 。

  “人體有很多寶貴的器官,可以救人,遺體可以做解剖,有疾病的可以做病理研究,這些對醫學事業的發展非常重要。”李子平有點好奇,自己一輩子什麼苦都吃過,身體卻一直很好,“估計我的身體很特別,適合做科研用”。

  跟兩個兒子說了自己最後的心願,她希望把自己的遺體捐給杭師大醫學院。

  出乎意料,這個心願,得到了兒子們的支持。對於普通人的顧慮,李子平說,她是學醫的,並沒有這樣的顧慮。

  捐獻遺體

  夫妻倆共同的約定

  李子平和丈夫潘耀中是1958年結婚的,如今,在環北新村社區被大家稱為模範夫妻。熱愛生活,喜歡學習,追求美好,倆人共用一張名片,網名“老倆口”。

  潘耀中原任浙江展覽館副館長,在李子平退休後,他就一直陪伴左右。

  李子平開始學習攝影,潘耀中就開始刻苦鑽研圖像處理與電腦製作技術,老伴一幅幅原始照片經過他的後期處理,都成為精品。

  攝影使“老倆口”以攝會友,廣交朋友,增加了情趣和歡樂,晚年生活豐富多彩。

  李子平說,老伴帶著她登高眺望拍日出,走遍全國各地,陶醉在大自然美景中,每一天都在身心愉悅中度過。

  這次決定簽署捐贈遺體協議是兩人一同決定的,沒有任何異議。

  昨天,現場也來了很多捐助者家屬。王女士從紹興專程趕到杭州參加紀念會,去年,她的媽媽安詳離世,遺體捐贈到了杭州師範大學醫學院,而她昨天來到這裡,除了紀念母親,也是來向其他“無言師碑”敬獻鮮花的。

  記者了解到,遺體捐獻的個例目前在杭州並不算多。昨日杭州師範大學醫學院現場有36人填寫了遺體捐贈意願協議表格,其中有4名是教師。

  (來源:錢江晚報)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