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這樣的發現,加上孩子展現出的天賦,他們逐漸將高爾夫球當作了孩子的“主項”。如今,黃偉一邊讀初一,一邊堅持高爾夫球的訓練。
“每天下午5點半到7點,都會去球場練球,周六則要練上一整天。”黃偉媽媽說,“我們準備初三就去美國,為他將來進入美國大學作準備。”
和黃偉一樣,楊謹旭和潘琦昊也把高爾夫球當做了去美國讀大學的一條路。楊謹旭是北京人,潘琦昊是江蘇常州人,兩人都是17歲,還是同班同學——他們都是寧波赫德實驗學校的高爾夫球特招生。
“學校有高爾夫球獎學金,就把我們特招了過來,同一批共有4個人,3男1女。”楊謹旭說。他們的目標很明確,就是去美國讀大學。
“其實我剛開始是準備直接走職業的,但直接走職業道路的壓力太大,先上大學,還有一條後路。”楊謹旭說。
兩人已經給美國的多所大學發去了資料,並得到了回應。“我和10多所大學聯繫過,已經有4所大學的教練有回應,其中3所我覺得有機會。”楊謹旭說。
這個月,兩人就要動身前往美國,大約要呆一個月時間。
沒有一分錢獎金
一年卻要花去幾十萬的費用
但想要走這條高爾夫球之路,除了天賦之外,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是家庭的經濟實力。
國內的許多體育項目,當青少年選手展露出一定的天賦後,會有國家體育部門從體校到體工隊這樣的訓練體系支持,但目前國內的青少年高爾夫球訓練則不同,它幾乎完全需要家庭來承擔費用。
黃偉媽媽告訴記者,他們一年的花費在25萬-30萬元左右,主要包括裝備費用、教練費用、打球費用和外出比賽的費用,“像我們現在還在長身體,每隔6個月就要換一套球杆,1套就要1萬多元。”
楊謹旭則告訴記者,他在學球時,曾找到了一位專門培養青少年高爾夫球選手的資深教練,他的收費標準是1500元/小時,“好在那位教練後來覺得我有成為職業選手的潛力,免了我的費用,否則我也學不起。”
而真正的花費大頭還要數外出比賽的費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