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彤介紹,HLA(人類白細胞抗原)配合率與種族、民族和地區有關,比如亞裔患者需要捐獻,在歐洲找到成功配型的可能性極小。中華骨髓庫為全球的患者服務,因此全球華人和其他患者需要造血幹細胞移植時,會求助“中華骨髓庫”。
在中國以往配型成功的涉外案例中,亞裔受捐者的案例較多。以山西為例,王炳效是山西省第6例涉外造血幹細胞捐獻者,此前的5例中有3例也是捐獻給韓國患者,另外兩例分別捐獻給了新加坡和澳大利亞患者。
左彤介紹,涉外配型成功的案例往往是因為患者在本國骨髓庫無法找到配型,患者所在醫院通過本國骨髓庫申請,向中國骨髓庫求援,如果找到合適配型,再由總庫通知成功配型所在的各省分庫,進行下一步工作。此次配型成功的韓國男孩也是通過這一流程進行的。
左彤表示,從采集方式上來說,涉外捐獻和國內捐獻是一樣的,都是通過外周血來采集。流程上也基本一致,初配型吻合後,再進行高分辨配型、體檢、注射動員劑、采集等程序。不過,涉外捐獻涉及護送人員出入境等程序問題,比如造血幹細胞不能直接通過X光掃射過安檢,而需要通過專門渠道。
一般來說,涉外捐獻都是安排在出境相對便利的北京市相關醫院進行采集,但目前國內部分城市也具備涉外捐獻采集條件,比如該城市有已開通直通國外的航班。
對話
王炳效:“配型成功是一種緣分”
36歲的王炳效是中國煤炭科工集團太原研究院有限公司一名設計工程師。2007年9月,他在街頭采血站獻血時,從宣傳册中了解到造血幹細胞捐獻,後加入中華骨髓庫。今年5月底,王炳效接到中華骨髓庫山西分庫通知,其與一名韓國血液病患者配型成功。在王炳效看來,捐給誰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救人。配型成功是一種緣分。”
新京報:初次了解造血幹細胞移植是什麼時候?
王炳效:2007年9月份,我在太原第一次參加獻血,當時抽了400毫升。獻血過程中,我在獻血屋中翻看宣傳册,發現宣傳册里所說的造血幹細胞移植與以前理解的不一樣。以前理解的移植就是捐骨髓,但宣傳册里所說的采集外周血方式很安全,所以就填寫了《志願捐獻者同意書》,並抽取了血樣。
新京報:得知自己配型成功時有顧慮嗎?
王炳效:沒有。從加入骨髓庫到得知配型成功過去了整整10年。在這個過程中,我有時也會想,什麼時候能捐獻成功?因為當時我還在堅持獻血,當時唯一的顧慮是在想獻血會不會影響捐獻造血幹細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