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木結構遼墓見證故城變遷
歷時一年時間,考古人員初步推斷故城西墻外是漢代路縣城外的一片老百姓生活區。這裡的一座遼墓,在孫猛眼中有著特殊的意義:它證明了一座老城的變遷。
考古人員在墓中發現了兩具人骨和隨葬的陶罐、陶鍋。在墻壁上有桌子、椅子、剪刀,生活氣息濃鬱,相當於生前居住一處房子。
孫猛介紹,整個墓是仿木結構。意思是,古代人為了表達事死如事生的寓意,在墓室裡用磚石仿造一些生前居室裡的家裝,還原墓主人生前的生活情景。
這是兩年來,考古發現的距離路縣故城城址最近的一座遼墓。漢代時,路縣故城作為路縣治所存在,唐代以後,路縣治所西遷至現在通州老城。之後路縣城址開始衰落,城市功能逐漸減弱,慢慢變成村落。孫猛說,這座遼墓的位置,說明了路縣故城城址的變化。
保護
鐵路入地、公路繞行為遺址讓路
“重大項目建設考古先行”是北京市開展大工程的硬性規定。隨著副中心建設,路縣故城越來越受到重視,北京市已經計劃在路縣故城建設高規格遺址公園。
擬建的京唐鐵路和城際聯絡線鐵路,原本從西南向東北方向穿過路縣故城城墻所在位置。為了保留住掩埋在地下的古城墻,市委市政府決定鐵路入地,從地下繞過城墻,最深處在地面19米以下。
在遺址面前,公路也必須讓路。長安街東延長線的規劃道路通湖路,恰好與故城的東西軸線重合。文物部門與市政府其他部門反覆研討,最終決定,通湖路將改線繞行。
2017年1月,北京市政府專題會議強調,路縣故城見證了北京歷史文化的發展記憶,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要優先加以保護。同時決定,將故城文物保護工作納入城市副中心建設整體規劃,與城市副中心規劃建設統籌考慮。
(來源:《新京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