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漢大學畢業的姚瑤,剛來台灣被賦予“字繪台灣”任務,她的台灣經驗較欠缺,主要來自是追台劇。(中評社 黃文杰攝) |
中評社桃園11月28日電(記者 黃文杰)中原大學藝術中心主任陳歷渝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由海峽兩岸青年設計師共同完成的創意圖書“字繪臺灣”,給了兩岸年輕人思考,畫一個空間,可以憑著照片,輕鬆畫出來,但是繪畫本身具有的故事,是來自你的生活體驗,實際住在台灣,喜怒哀樂在台灣,這也是兩岸交流最寶貴,就是台灣經驗。
“字繪臺灣”全球首發作品,在11月初於“武漢台灣週”公開亮相,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還親自參觀,這是匯聚兩岸藝術英才的創意,以漢字為媒,生動呈現美麗寶島的圖書。作品分為地方、景點、美食、方言四個章節,以台灣城市文化為背景,將繪畫嵌入漢字中,形成獨特的城市LOGO。
台灣主要參與者是中原大學藝術中心主任陳歷渝,他告訴中評社,台灣團隊主要負責台灣方言和口語的部門,比如,“正欸”、“真的假的”、“有夠讚”、“全台最夯”等台灣口語被收錄進來,連“愛拼才會贏”也入選,展現特有的台灣味。
陳歷渝親自示範“字繪臺灣”,透過QR手機掃描與App軟體,呈現虛擬現實技術,好比“台北”,可以從手機看台北101大樓的立體模型,其他好比“阿里山”、“日月潭”,還有語音播放,漢字可以直接向讀者“講故事”,大陸在這方面的技術研發與創意,確實令人驚艷。
他說,“字繪台灣”是“手繪中國”文創項目之一,最先開始是從武漢發起,系列圖書現已經出版三部,包括“字繪武漢”、“字繪上海”,以及最新問世的“字繪台灣”。
陳歷渝告訴中評社,武漢在創作“字繪台灣”,還是延續原先的方式,挑選出台灣城市地名,好比墾丁、嘉義等,找武漢青年把台灣景色填入漢字當中,難免因為沒有來過台灣,沒有實際感受台灣,容易搞錯或擺錯圖樣,他在校稿就發現不是台灣的景物,被放入台灣地名。
也因為兩岸青年設計師共同合作的創意圖書,陳歷渝除了挑選台灣習慣說的口語或方言,也挑了四位兩岸青年,分別是40歲與20歲台灣土生土長的年輕人,以及一位來台超過一年的大陸交換生,與剛來台灣一個多月的陸生,共同設計創作。
他說,歷經創作設計,四位作品差別在於,台灣長大的孩子,字繪台灣,就不單是把“圖”填入“字”,而是對於那段話的理解,以及跟生活經驗做連結,好比“愛拼才會贏”,這句話對於大陸學生來創作,可能會用跑步勝利來詮釋“贏”的概念,如果交給台灣青年,“愛拼才會贏”會把出海捕魚的經驗,描繪出來。
陳歷渝分析,當然同樣在台灣生活,20歲與40歲對這片土地的感受不盡相同,同樣有台灣經驗的陸生,也因為住在台灣的長短,有了不一樣的想法。
畢業於武漢大學的姚瑤,考進中原大學創意設計研究中心,對於這片土地沒有這麼熟悉,剛來台灣就被賦予“字繪台灣”的任務,她要在“正欸”等漢字,利用圖像轉換繪畫,就看得出仍停留在原本對台灣的理解與認識。
“對於台灣認識,多半是來自看台劇的印象”,姚瑤說,從小所受教育就是,“台灣是寶島”、“水果豐富”的聯想,實際到台灣太短,因此還要仰賴網路圖片來創作。
陳歷渝表示,畫一個空間,可以憑著照片,就輕鬆畫出來,但是繪畫本身具有的故事,是來自你的生活體驗,還有來自不同家庭背景,同樣一張2D繪畫,同樣城市意象,可能因為曾經在台灣長大、住過台灣、歷經一段讀書求學生活,跟別人不一樣。
他告訴中評社,兩地同根同文的淵源,讓漢字充分體現了兩岸文化的相通性,這也是兩岸交流最核心的精神,由漢字來表達城市意象,不論“字繪台灣”、“字繪上海”、“字繪武漢”,台灣青年也必須到大陸居住生活,大陸青年也要來台灣體驗學習,不能單純用網路照片搜尋來“字繪台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