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古藺縣文體廣電旅遊局的定點幫扶地之一,最初走馬村貧困戶在分配給局裡面職工時,是按每位職工5人的標準,餘芬一位同事說,後來發現多出來一戶,還沒等安排,餘芬就主動要過去了,“大家都曉得,她幫扶的貧困戶比我們多。”
“你要說她的故事,有太多了,都是小事,但每一件都感覺不容易。”餘芬的一位同事這樣說。
在餘芬建立的幫扶對象工作微信群裡,很多和幫扶對象的交流,時間都是在晚上。丈夫陳開政幫忙看腿病的人,叫周應海,初次與餘芬見面,周應海一瘸一拐的走路姿勢便引起了她的注意。
一條信息記錄著她生前和這位幫扶對象的交流,“周應海好!關於你要來古藺縣中醫院找我先生陳開政看病的事,請你帶上身份證、醫保卡和太平鎮衛生院的轉診證明,就可以來了,來前切記給我打電話聯繫,我好事先給我先生約時間……大家千萬不要亂去貸款特別是高利貸喲!要計劃開支,逐步積累,逐步發展。”
由於經濟基礎薄弱,當地很多貧困群眾思想觀念落後,古藺縣一扶貧幹部說,開展精准扶貧工作以來,在不少貧困戶中間形成了“等靠要”的觀念,為了幫助這些貧困群眾轉變落後思想,餘芬沒有少想辦法、少花力氣。
貧困戶袁圖先的兒子——30多歲的王新應,因為家庭經濟條件不好,一直未婚,但是王新應既沒有患病,又不是殘疾人,餘芬很是著急。
“么兒哥(古藺方言,對兒子或晚輩的愛稱),快點過來,你還認得我不,我是兩天前到你家來幫助你的幫扶人餘孃孃啊!”走馬村村主任李正剛回憶,每一次見到王新應,餘芬都會這樣親切的稱呼他。
王新應一直想成家,他告訴餘芬,“以我現在這個條件哪個會跟到我嘛!房子又爛,家裡又窮!”
“么兒哥,我給你說,我都是農村人,小時候家裡也窮,但是我們志氣不能窮,精神面貌不能窮,房子爛,不關事,我們能勞動,再說政府不是也在幫助解決嗎?”餘芬將自己的人生經歷講述給王新應,她的任務,就是先建立起了與貧困群眾的情感紐帶,激勵了貧困群眾脫貧的信心和決心。
12月24日,周應海和王新應還沒來得及見餘芬一面,他們從村民的口中得知,餘芬出事了。
殯儀館被圍得水洩不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