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博物院收藏的珍貴文物2015年在深圳博物館展出。 |
中評社北京1月16日電/央視節目《國家寶藏》連日熱播。而鮮為人知的是,婦好鴞尊、越王勾踐劍、宋人摹顧愷之《洛神賦圖》卷、新石器時代七孔骨笛等不少國寶均曾與身在廣東的你擦肩而過。因為他們近年來都在深圳博物館展出過。
這些展覽中,有的全場展品總價值高達315億元,它們是如何被借調、運輸、返還的呢?其過程之神秘精彩甚至也不亞於文物本身。在深圳博物館的專家看來,一場高規格展覽得以呈現,背後不僅有賴於博物館工作人員的艱辛付出,還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機緣。
揭秘 文物借還闖四關
第1關
籌劃:有展覽十年方成真
據介紹,深圳本地出土的高規格文物較少,所藏文物多是來自捐贈、調撥以及公安、海關等部門移交。
深圳博物館會提前做好一至兩年舉辦展覽的規劃。近一兩年舉行的部分高規格展覽,其實不少是在10多年前就開始策劃聯絡,但受場地、條件、展期所限近年來才得以實現。
2016年11月法門寺地宮文物到深圳展出,絕大部分展品均為一級文物。“其實這個展覽2000年前後就開始策劃進行了,當時電腦尚未普及,為了協商辦展,法門寺博物館寄了一箱子的A3紙質資料。如此高規格的文物批量借出,按照國內的相關規定都挺難批,也是得到了陝西省文物局及法門寺博物館的領導支持才得以完成。後因為深圳博物館場地問題又延後。直到2016年才得以呈現在市民面前。”深圳博物館副研究館員、深圳博物館展覽部主任李維學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