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24日電/對於2017年在不少青年中走紅的“佛系文化”現象,除了善意的分析和幫助之外,不宜簡單指責和批評,應該看到,這種現象的實質是青年渴望更加樂觀、積極的社會環境和氛圍。對此,人們有責任和義務正視其中透露出的社會問題,熱情幫助那些需要得到幫助的青年人。
突然走紅網絡的“佛系文化”
“佛系”一詞屬於舶來品,相關資料顯示,“佛系”一詞最早出現在2014年,當時,日本有媒體把那些喜歡獨自生活、一時不想戀愛、自有興趣愛好的男性稱作“佛系男子”。
2017年4月,有人借用“佛系”這個詞匯,使“佛系追星”在網上迅速流傳。“佛系追星”是指那些曾深度參各種追星活動的“粉絲”,由於受追星生活所累,在經歷一番苦累之後另有所悟,從而轉為追星不動怒、不吵架、不上火的平和方式。
隨著“佛系追星”突然紅火,其他“佛系”名詞很快在網上流傳開來,諸如:“佛系女子”“佛系男子”“佛系青年”“佛系90後”“佛系買家”“佛系賣家”“佛系醫生”“佛系乘客”“佛系食客”“佛系旅客”“佛系驢友”等不一而足。
此外,“佛系戀愛”“佛系遊戲”“佛系炒股”“佛系儲蓄”“佛系捐款”等“佛系生活”提法和生活方式大量湧現。
一位“佛系青年”稱,並不覺得“佛系”一詞有多麼新鮮和吸引人。據這位“佛系青年”自我介紹,今年,她同時備考公務員和碩士研究生,此前,已經參加過兩次研究生考試,均未被錄取。如今,在最後階段,為了避免壓力過大,努力保持一種“佛系考研”狀態,為的是減輕來自各方面的沉重壓力。
在許多“佛系青年”看來,“佛系”更多表現的是一種曠達,不完全是消極和無奈。有的“佛系青年”明面上表現出無所謂,但是,暗地裡並非一切都無所謂。在生活中還要面對掙扎、奮鬥、付出。因為,當今社會雖有壓力和困難,但是,對許多人來說,經過努力和奮鬥,畢竟依然存在一定的希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