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原址保護、整體遷移、回填等方式
北京市文物局局長舒小峰介紹,根據北京市政府出台的地下文物管理辦法,凡是重大建設工程,都要先期進行考古勘探和發掘工作,這帶動了近年來北京考古工作的繁榮,不但勘探發掘面積大,也產生了非常重要的成果。
記者了解到,通常在墓葬挖掘後,會對出土文物進行清洗,盡量還原碎片。對需要長期保存的遺跡或墓葬,會採取必要措施加以保護,有些遺跡可能會整體遷移保護,還有一些將進行回填。
對文物價值較高的考古遺址會進行原址保護,例如路縣故城將建設高標準遺址公園。舒小峰表示,路縣故城遺址公園不僅會原址保護完整的路縣故城,其周邊護城河和相關遺址區,都會納入保護範圍內。文物部門會用世界上最先進的考古遺址公園理念進行建設。
據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長、新聞發言人於平介紹,根據專家意見,去年新發現的房山河北鎮莊親王家族園寢群,因較為完整,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也可能會考慮原址保護。
據悉,此次棚戶區改造項目中發現的遺址正處於全面考古勘探和發掘階段,保護辦法將在進一步開展研究後公布。
鏈接
副中心去年發掘保護千座古墓
為配合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2017年考古勘探人員在數個工程地塊完成勘探259萬平方米,發掘面積33951平方米,發掘保護了戰國至清代墓葬1023座、窑址81座、水井20口、灰坑25座。其中,較重要的遺址有戰國墓葬、唐代潞縣縣丞艾演墓、遼代仿木結構墓等。
“這些墓葬幾乎涵蓋戰國至清代各個主要時代,非常有利於研究北京各個時代墓葬的規律。”北京市文物局文物研究所副所長郭京寧說。
繼2016年對路縣故城大規模考古發掘以後,2017年,考古人員在故城西南、東部、南部三地又有了新發現。在城南,考古人員發掘出漢代的灰坑、水井、道路,遼金時期窑址,唐代墓葬等。故城西南則出土了大量密集的漢代灰坑、水井、房址、墓葬,特別是形制多樣的水井,顯示此處曾是兩漢時期路縣城外的生活和手工業生產區。
遺址考古負責人孫猛表示,路縣故城2017年的發掘,對整體研究故城和周圍地區兩漢時期社會歷史狀況有重要支撐作用。
(來源:《新京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