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專家:價值觀危機是中國教育的根本危機
http://www.CRNTT.com   2018-05-30 17:09:06


 
  比如,為了解決教育公平的問題,現在很多地方要求學校每年有一定比例的教師要流動,有的地方還要求校長也要流動。這個想法是好的,期望通過師資的流動,達到教育均衡的目的。但問題是,每個學校內部都有自己的文化,想通過換校長的辦法,短期內改變一個學校非常困難,往往是新校長還沒完全熟悉情況,又被調走了。最後,結果是不僅差的學校沒有得到改變,而且原來好的學校反而因為師資力量的流失,教學水平下降了。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所以我認為中國的基礎教育,如果宏觀決策不反思,是很難做好的。

  中國新聞周刊:你剛才談到的是宏觀決策的問題,對於學校層面你有什麼看法?

  葉瀾:作為教育的主體,學校在整個基礎教育過程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因為對學生的發展最直接、最真實的教育行為主要發生在學校。就像前面提到的,現在學校教育面臨很多問題,經常受到家長的詬病。我認為,學校教育當前最大的問題,就是以“成事”替代了“成人”。

  在學校裡隨處可見教師為事務而操勞,關注學生考分、評比、獲獎等顯性成果,忽視、淡漠的恰恰是學生和教師在學校中的生存狀態與生命質量的提升。即使在改革開放已40年的今天,依然存在著教育者心目中有教書無育人、有知識無生命,不真正把學生作為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個體來看待的問題。

  這種對個體特殊性以及個體生存方式的忽視,造成了課堂的根本缺陷:把豐富複雜、變動不居的教學過程簡化為知識傳遞的活動,把它從整體的生命活動中抽象、隔離出來,導致課堂教學缺乏生氣與樂趣,變得機械、沉悶和程式化,失去對智慧的挑戰和好奇心的刺激,師生的生命力在課堂中得不到充分發揮,精神生活趨於“沙漠化”。

  中國從來不缺聰明、有潛質、可成為尖端人才之人,缺的是把潛質變成現實的發展。教育在實際上常常只是訓練的過程,老師講、學生被動聽和記,缺乏思維的活躍和課堂生活的積極體驗。日積月累,往往使本來具有生命能動性的人異化為被動機械的“物”。學生如此,教師同樣如此,生命異化為滿足教育之外目的的工具,教育也異化為沒有生命關懷、沒有創造活力、缺乏精神追求的事務。

  “不能把教育改革的希望全都寄托在高考改革上”

  這些問題談論了很多年,現在很多地方也在提倡素質教育。但有種觀點認為,只要現行的高考制度不改革,基礎教育就無法擺脫當前的怪圈。你同意這種看法嗎?

  葉瀾:我覺得,不能把基礎教育改革的希望全都寄托到高考改革上。我對長期以來批評“高考指揮棒”也有自己的看法,好像把基礎教育的一切問題,一股腦兒歸結為由“高考指揮棒”造成,就能解釋一切或很快改變。這種判斷的實質是想用管住“出口”的方式,來改變整個教育教學的“過程”。“出口”的控制和“過程”的開展是兩件事,不能相互替代。

  高考的改革,不管是選拔式的還是鑒定式的,總歸要通過測試。你不能把教師應承擔的教育改革的責任,都交到改革高考方式、方法上。承擔高考改革與承擔中小學教育改革是兩個不同的主體群,儘管這兩件事相關,但它們各自承擔的責任不能替代。

  影響教育全過程的因素很多很多,絕對不只是高考出什麼試題的問題。所以我說,我們可能抓錯了源頭。孩子從小到大要長十幾年,孩子進小學的時候離高考還遙遠。如果我們強調高考改革了才能改革基礎教育,這種說法會帶來什麼呢?中小學教師、校長可以說:你高考還沒改好,我改革了會對不上你的高考,所以我沒辦法改革!其後果是中小學教育責任的承擔者,可以對一個漫長的教育積累變化過程不著力去研究和承擔責任,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也為不改革找到了很好的理由。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