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15日電/“不把這黑土灘變回大草原,我死都不會閉眼!”13年前夏日的一個早晨,望著家門口無草可食、骨瘦形銷的牛羊,53歲的多布旦向村裡人立下誓言。這裡的黑土灘指的是草原退化後裸露的大片荒地。
13年過去了,沒上過一天學的多布旦經歷多次失敗,從對種草一竅不通、未曾邁出大山一步的牧民,到已經能與專家坐而論道。他這些年親手播下的草籽,如今開始在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格多草原抽芽吐綠,當地近11萬畝禿山荒原披上了綠衣,風吹草低見牛羊的場景再度歸來。
位於果洛州瑪沁縣格多村的格多草原臨近格曲河,地勢開闊,是絕好的天然牧場。多布旦15歲那年,家鄉出產的駿馬和牦牛已經打響了名聲,周邊舉家遷來的牧戶越來越多。原本當地只有5戶牧民,到了20世紀80年代,格多草原上已搭滿了白帳篷,100多戶牧民和上萬頭牲畜遍布永寶山腳下。從那時起,多布旦就敏銳地發現當地草場正在退化。
“比如夏天午後,吃飽了晨草的牦牛在剛下完雨的山谷間撒歡,粗壯牛蹄鏟起一塊塊草皮,來年新草複發時就會變得稀疏。當草皮更新的速度趕不上數量越來越多的牦牛破壞的速度時,這塊草場就會慢慢退化。”多布旦說。
20世紀90年代末,格多草原已黑土灘遍布,碩大的老鼠東奔西竄啃食所剩不多的草根。據多布旦回憶,最嚴重的時候,該村25萬畝草場中有11萬畝發生嚴重退化。
由於草場退化、植被涵養水源能力下降,格曲河的水量也開始減少。春天狂風一來,黑土飛揚。那時,望著長滿了黑色“癩瘡疤”的草原,多布旦常淚流滿面:“牧人沒了馳騁的草場,就像雄鷹沒了翱翔的翅膀,這樣的日子還有什麼盼頭?”
格多村並非孤例。20世紀末,位於長江、黃河、瀾滄江發源地的整個青海三江源地區,都面臨草原退化帶來的威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