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半導體產業試圖以結構性改革和重啟“官產學”項目來重振旗鼓。
在日本通產省的主導下,1999年,日立和NEC的DRAM部門整合成立了爾必達(Elpida),三菱電機隨後也參與進來,而其他日本半導體製造商均從通用DRAM領域中退出,將資源集中到具有高附加值的系統集成晶片等領域。Elpida是希臘語“希望”的意思,這個公司名體現了日本半導體產業對這最後的DRAM製造商所寄予的厚望。
無奈,“外面的世界”瞬息萬變。2008年金融危機後,全球需求驟降,DRAM供應嚴重過剩,2GB的DRAM在2008年的價格為20美元以上,而2012年則跌至1美元以下。全球DRAM生產商都陷入嚴重赤字,爾必達也不例外。日本政府在2009年伸出援手,注資並為其擔保獲得日本政策投資銀行融資。
但終究頽勢難挽,爾必達不堪負債最終於2012年2月底宣布破產,2012年7月被美光併購。
一位日本半導體從業者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自然災害對日本半導體產業發展有一定的影響。3·11大地震加速日本半導體產業競爭力下滑。
“我們公司在地震中也損失慘重,股價一路下跌,直到前兩年重組又建廠才恢復正常的產量。股價也翻了三番。半導體生產對環境要求很高,要無塵穩定的環境下才能製作出精良產品。”該日本半導體業內人士表示。
但也有分析指出,爾必達的失敗是日本半導體產業重蹈覆轍,即跟不上行業的變化,上次是跟不上個人電腦市場的崛起,這次是跟不上電腦向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的轉向。
“日本企業一般精於鑽研技術,但對外界變化的應對能力比較遲鈍,因為其內部通常較為官僚化、決策過程慢。其過去30年的成果其實是在外部沒有很多勁敵的情況下取得的,當面臨更多競爭對手時,這種專注但又反應遲緩的弱點就會被放大。”楊文得說。
日本啟動了多項官產學項目,包括飛鳥(Asuka)計劃、未來計劃MIRAI、HALCA等。2006年,日本推出新的五年計劃,被視為ASUKA計劃的延續。新五年計劃分兩部分:一是SELETE五年研發項目,每年投資預算100億日元,探索45納米和32納米實際應用工藝。另一部分是STARC五年研發計劃,每年投資預算50億日元,用於開發DFM設計平台。
儘管日本半導體業的輝煌已成為歷史,目前的全球市占率已不到10%,但在一些細分領域仍然扮演著重要角色。
“日本在材料、精密機械、基本的物理化學數學等的科研能力與廠商都仍有影響力。歷史累積的專利與專業人才都仍然很強。只要資本與公司運作的模式對了,若能抓到下一波重大商品的轉變點,日本的半導體產業仍會有很好的競爭力。”林建宏說。
“半導體是一個集成性的行業,一個芯片的產生需要近一萬人的工作量,同時需要多年的經驗積累才有創新。日本半導體根基很深,目前可能發展得比較慢,但其基礎仍在,要翻身就看國家以後對半導體行業的投入。”上述日本半導體業內人士表示。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