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版“白堊紀恐龍公園”
“300個並不是特別多,但多樣性這麼強的非常少。”邢立達告訴記者,這表明該區域的自然環境非常優越,才能吸引各種不同的恐龍在此繁衍。
臨沂大學古生物研究所所長王孝理教授表示,該區域從來沒有發現過恐龍骨骼化石,所以只有恐龍足跡可以告訴我們,這裡生活過什麼恐龍。此處恐龍足跡的多樣性令人震驚,簡直就是一個活生生的白堊紀恐龍公園。
通過對足跡化石製作數字模型,可以精確判斷足跡的邊緣,“最小的肉食恐龍只有50厘米,而最大的能達4米,它們穿梭在體長約9米、10米的大型植食性恐龍身旁,旁邊還有群古鳥在水畔覓食,此時一群小型馳龍類蜂擁而至,對一個觀察已久的目標群起而攻之,是一部絕妙的恐龍世界大片!”世界權威的恐龍足跡專家、科羅拉多大學丹佛分校的馬丁·洛克利教授說道。
看點
首次發現群體小型恐爪龍類足跡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恐龍足跡中有不少四道並列的兩趾形足跡,大約70個。據介紹,這是侏羅紀和白堊紀的兩趾形足跡,大多數屬於恐爪龍類恐龍所留。
恐爪龍類恐龍包括馳龍類與傷齒龍類,前者最著名的要屬《侏羅紀公園》和《侏羅紀世界2》中那群凶猛的掠食者,後者則屬於最聰明的恐龍物種。這類恐龍的共通之處就是它們都長著大型彈簧刀般的第Ⅱ腳趾,是它們捕獵的“殺手鐧”,在行走時,第Ⅱ腳趾並不與地面接觸,於是就留下了兩趾形的足跡。
《侏羅紀世界2》的迅猛龍等恐爪龍類恐龍為集群捕獵,就像現在的狼群一樣。
但在2012年6月,中、加等多國古生物學者宣布在甘肅省永靖縣的劉家峽恐龍國家地質公園發現了亞洲最多、最完整的恐爪龍類足跡,並不支持恐爪龍類恐龍的“狼群”特質。“永靖的恐爪龍足跡並沒有平行或密集出現,這表明它們可能是孤獨的獵手。”當時的發現者之一、權威恐龍學者、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菲利普·柯里說。
“它們(在郯城李莊發現的)每個足跡只有7至8厘米長,組成了四道行跡卻始終保持平行狀態,一道就是一只恐龍的足跡,可以看出是左右左右的步伐。這是典型的群居性的體現。”邢立達說,“此前足跡學家發現的恐爪龍類恐龍足跡大多數是獨行俠,只有一例是平行的行跡暗示著群居,這讓古生物學者對科普讀物與影視中,群居生活的伶盜龍(又譯迅猛龍)打上了大大的問號,此次我們發現首例小型馳龍類確鑿的群居性的證據,可以說為這個爭議畫上了句號。”
經過詳細研究,學者們最終將這70個足跡歸入迅猛龍足跡。據計算,這些恐龍體長約1米,奔跑速度非常快,可以達到每秒2.4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