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說:王蘊的爸爸陪他跑步。 |
採訪中,王蘊的成長之路給記者留下深刻感觸,特別是侯女士的一番話“父母放手,孩子才有更大的空間”更引人深思。
盲校是從小學開始住讀的,而且他們從小接觸的都是盲文,父母並不能帶他四處補課、刷題,主要靠校內學習、吸收,課外他們更多注重的是性格和眼界的培養、開拓,這使得王蘊成長為一個老師、家人、同學交口稱讚的好學生,而不僅僅是一個成績好的學生。
“淡定哥”從小獨立自主
侯女士告訴記者,王蘊因早產後吸氧過多損傷視網膜,視力逐漸下降,4歲完全失明,不過,分別是東華大學教授和副教授的父母從來不把他當做特殊孩子對待。王蘊從小與視力正常的孩子一起玩耍,父母也從不因為覺得孩子特殊而包辦代替,而是會要求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3歲上幼兒園後,王蘊就開始自己吃飯、穿衣,洗襪子和短褲。8歲開始,王蘊開始學習游泳,後來,又在爸爸的鈴鐺聲音提示下,學會了騎自行車。小學六年級開始,他主動提出獨立上下學,從此,每周一早上和周五下午,他都會拿著盲杖,獨自往返於位於鬆江區的家和長寧區的盲校之間。2016年,在爸爸的陪伴下,他挑戰了“半馬”,今年還打算報名“全馬”……
正是因為從小被當做“一個普通的生命”對待,王蘊並不覺得自己特殊。他不僅會和普通人一樣用“我看見”來形容自己通過其他感官感知的世界,沒有“看見”“看不見”的區別,而且,筆下的世界往往比很多明眼人更加豐富多彩。王蘊還很自信,侯女士很有感觸地說,在王蘊小的時候,父母還不知該向別人如何介紹這個失明的兒子,王蘊已經自己說:“我看不見的,你們別害怕哦!”王蘊的自我介紹不僅讓旁人不會另眼相看,還讓起初有點糾結的父母更加釋然了。
家庭教育以德為先
王蘊的班主任方雪娟老師也說,王蘊的家教給她留下深刻印象,父母教育以德為先,將王蘊培養得非常獨立自強,自我管理能力很強。在盲校,他和同學一起創辦了“逆光翱翔成長營”,設計標識,辦微信號,還參加公益跑步為西藏盲童捐款、製作禮物等活動,希望盲生們都能“逆光翱翔”,實現夢想。
在獨立自主的精神培養和熱愛學習的家庭氛圍熏陶下,王蘊從小就愛學習,主動找各種機會學習本領,小學考出了竹笛10級,鋼琴也達到8級,參加過鬆江區、長寧區和盲校的殘疾人樂團。同時,也一直是同學們的“小老師”。2016年,王蘊參加了上海市學代會,在全國盲校中學生英語演講比賽中獲得二等獎。2017年和2018年,先後獲評“長寧好青年”和“上海市三好學生”。
遺憾不能報考復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