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北京市新高考方案引發的爭議,北京市教委發展規劃處處長姚林修通過媒體回應:綜合評價錄取試點,是未來想探索的一種利用綜合素質評價從“選分”到“選人”的一個小規模的試點項目。“這部分數量比較小,對大多數學生來說,還是要走統一高考錄取這一渠道。”
設想很好,但造假太易
高考改革的一項內容,是在錄取時加入綜合素質評價因素,以促進孩子全面發展。出發點很好,但不少家長擔心,如果招生時過於看重綜合素質評價,勢必會逼著學校和家長紛紛給學生臉上“貼金”。
北京家長陳玉明說:“比如思想道德方面,我假裝拾金不昧行不行?學業成就方面,家長幫孩子在某學術期刊發表論文行不行?社會實踐方面,我假裝到貧困山區當志願者行不行?本來想讓學生全面發展,搞不好成了全民造假。”
陳玉明的擔心不無道理。8月中旬,微信公眾號“知識分子”刊發題為“九省市高中名校學生論文涉嫌造假”一文,作者查閱高考自主招生錄取名額較多的九省市高中名校學生所發表的論文後,發現不少涉嫌抄襲,其中一些學生已借自主招生進入了高校大門。
其實,為了確保高校自主招生公平,每年教育部都會專門發文,要求各地嚴厲打擊自主招生中的證書、發明、專利、論文買賣和造假等違規違紀行為,堅決斬斷“利益鏈條”。對弄虛作假的考生,相關高校和教育部門給予取消其當年自主招生資格和高考資格的嚴厲處罰。
儘管如此,仍然有社會機構、學校和家長願意鋌而走險,為孩子的前程“添磚加瓦”。
今年3月,為確保高考公平公正,教育部要求全面取消體育特長生、中學生學科奧林匹克競賽、科技類競賽、省級優秀學生、思想政治品德有突出事跡等全國性高考加分項目。取消原因之一,就是這項制度被“有心人”利用,頻頻曝出徇私舞弊、弄虛作假的案例。
有學校發現,憑信息競賽省級一等獎獲推薦保送的學生在高校測試時竟有一半不掌握相關知識,近1/3不敢參加測試;有憑借省級三好學生獲保送資格的學生,就讀後被人舉報其三好學生資格不是在他就讀的中學獲得的;還有高校對一些保送生跟蹤調查發現,這些學生在學科特長、創新能力、組織才能、社團活動等方面並未顯示過人之處。
嚴守公平底線,改革方能走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