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青海互助:“四策並舉”的特色脫貧之路
http://www.CRNTT.com   2018-11-30 12:28:12


 
  “這就是我們實施一人護林,全家脫貧的實際效果。”安永輝說,互助縣在強化森林資源管理隊伍的同時,選聘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為生態護林員,使無法外出、無業可扶、無力脫貧的貧困人口獲得就業和脫貧機會,特別是為因地理條件受限、交通不便、自身無增收技能、貧困程度深的貧困人口提供就業崗位。目前全縣共有生態護林員1011名,年發放管護費用810.72萬元,人均年補助14400元;國家重點公益林生態護林員467名,年發放管護費用380.36萬元,人均年補助8155元。

  互助縣北倚祁連山,是祁連山生態保護和“三北”防護林體系的重要部分,2014年以來,互助縣貫徹《青海省主體功能區規劃》文件要求,近九成面積被列入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停喊“工業化”口號,關停一批造紙廠、水泥廠和采礦場。

  “我們將生態建設和保護與扶貧開發有機結合起來,通過加大生態補償力度、吸納貧困戶參與造林綠化脫貧增收等推動貧困地區扶貧開發與生態保護相協調、脫貧致富與可持續發展相促進,使貧困人口從生態保護與修復中得到更多實惠,實現脫貧攻堅與生態保護的雙贏。”安永輝介紹,僅2017年,互助縣為18個鄉鎮287個村的81084戶農牧戶發放補助資金633.67萬元。

  易地搬遷挪窮窩

  五十鎮班彥村是互助探索貧困邊遠山區易地扶貧搬遷有效模式的縮影。搬遷前班彥村吃水難、上學難、就醫難、交通難、種地難,祖祖輩輩靠天吃飯,群眾生活異常艱苦。自2016年實施易地搬遷以來,129戶村民的生活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家家住上了新房,喝上了自來水,燒上了天然氣,睡上了電暖炕,實現了“搬出大山去,擁抱新生活”的美好願望。

  “2016年以來,互助縣投入財政補助資金4億元,共完成8個鄉鎮16個村1540戶的易地搬遷,其中貧困戶652戶2344人。”縣委書記陶啟業說,互助縣在易地搬遷項目中,著眼貧困群眾長遠發展,堅持把易地搬遷與新農村建設、城鎮化建設相結合,大力整合新農村建設中交通、水利、農業、畜牧、扶貧等項目資金,力促水、電、路等配套設施一次到位。

  走進修葺一新的班彥新村,一排排簇新的瓦房、一條條規整的巷道、一盞盞嶄新的太陽能路燈,讓昔日的窮山村煥發出新風貌。

  年近八旬的呂有榮老人說:“現在的生活和以前比,一個天上一個地下,以前想都不敢想。”

  “離城裡近,孩子上學方便,自己進城打工也方便,日子越過越有盼頭。”從蔡家堡鄉大二村搬遷到塘川鎮新村的李香蘭說。

  生活條件的改善,促使群眾思想觀念發生變化。近年來,互助縣順勢利導,通過“雨露計劃”等方式對搬遷群眾進行培訓,因地因村因人開展特色種養殖、民俗產品、商鋪經營、鄉村旅遊等產業配套扶持,貧困村實現了從異地搬遷走向可持續發展的歷史性轉變。

  民生保障改窮貌

  社會保障兜底一批是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重要支撐。為此,互助縣在精准識別的基礎上,全面核查低保兜底人員,落實低保兜底政策,確保實現深度貧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安全有保障“兩不愁、三保障”的目標要求。

  “為積極推進建設多層次社會保險體系,2017年互助縣共落實社會保險資金5.4億元,發放城鄉低保金、優撫補助等各類救助資金1.7億元。”陶啟業介紹,目前,互助縣已為4.8萬貧困人口建立健康扶貧台賬,分類管理、動態跟蹤,針對不同群體制定城鄉低保、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新農合醫療保險、大病醫療保險、政府購買養老服務補助、殘疾人兩項補貼、高齡補貼、特困供養、臨時救助、商業補充保險等30餘項保險補助制度,實現基本養老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全覆蓋。

  築牢城鄉居民醫療保障網,建設基層醫療服務體系。互助縣實現城鄉居民醫療參保率100%,為貧困戶開設結算綠色通道,貧困戶持身份證可免押金直接住院,治療後出院一次性結算。全縣294個行政村均配有鄉村醫生和保健員,衛生室標準化建設率達95%。以全方位的醫療保障網切實緩解群眾“因病返貧、因病致貧”問題。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CNML格式】 【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