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14日電/40年前的改革開放,是內蒙古農牧業發展的分水嶺,農牧業經濟從改革之前的舉步維艱、低迷徘徊,終於跨過歷史的拐點,迎來了40年的蓬勃發展時期。
2017年,內蒙古糧食產量連續5年穩定在3000萬噸以上,是全國淨調出商品糧的6個省區之一;全區肉類總產量達到267.6萬噸、牛奶總產量達到693萬噸,具備每年穩定向區外調出500萬噸牛奶、150萬噸肉類的能力,是國家名副其實的“糧倉”“肉庫”“奶罐”。
經營體制改革釋放農牧業發展活力
中國的改革是從農村開始,繼而推動整個社會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變革。內蒙古是率先進行農村牧區改革的省區之一,1978年小崗村率先實行“大包幹”後,1979年內蒙古就開始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1981年全面推開,走在了全國前列。2004年,內蒙古比全國提前3年全面取消了牧業稅,2005年,比全國提前1年全面取消了農業稅,徹底解除了農牧民土地承包關係的稅費負擔。
黨的十八大以來,內蒙古繼續深化農村牧區新一輪改革。2017年,基本完成了草原確權承包工作;2018年9月,基本完成了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頒證工作,農牧民的草場和承包地有了“身份證”,讓農牧民吃上了“定心丸”。
內蒙古農牧廳廳長孫振雲表示,2018年以來,為實現農牧業由高速發展轉向高質量發展,內蒙古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動農牧業高質量發展十大三年行動計劃,強力推動綠色興農興牧、質量興農興牧、品牌強農強牧,大力培育農牧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牧場、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有力地促進了農村牧區生產關係和經營方式的變革,帶動了農牧業科技進步、適度規模經營快速發展和農牧民持續增收。主要農作物良種率和家畜良種化率從改革初期的60%和29%提高到現在的98%和90%以上,農作物耕種收綜合機械化水平達到83.5%,農牧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54%。2017年,農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2584元,是1978年農牧民人均純收入131元的96倍。
三次突破性發展奠定糧食大區地位
改革開放初期,糧食生產的發展滯後於糧食需求的增長。為此,1987年內蒙古黨委、政府決定把“實現糧食基本自給”作為三項奮鬥目標之一,並制定了一系列有利於糧食生產發展的政策措施,各地把發展糧食生產放在重要地位來抓,到1990年,內蒙古糧食自給問題得到根本解決,結束了多年來吃糧靠調入的歷史。
1992年,內蒙古糧食產量突破1000萬噸,開創了全區糧食生產發展的新紀元。1996年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500公斤以上,由全國第26位躍居為第3位。2005年內蒙古成為了全國13個糧食主產省區之一。到2008年,內蒙古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首次突破2000萬噸關口,達到了2101萬噸,進入全國前十位,每年可調出糧食1000萬噸,成為全國6個糧食淨調出省區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