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19日電/記者袁於飛從自然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獲悉,該局科學家近日在對我國湖北南漳—遠安動物群的深入研究中,首次發現了與現今存在的鴨嘴獸具有相似捕食方式的海生爬行動物化石。這是遠古爬行動物進化的重要論據,相關研究成果在《自然》雜誌子刊發表。這一發現對於研究現代海洋生態系統形成過程具有重要意義。
據介紹,本次發現的遠古生物化石共有2個,都是生活在早三叠世的卡洛董氏扇槳龍,距離現在大約2.48億年,它們的頭部與我們現在所看到的鴨嘴獸極為相似。這是鴨嘴獸式捕食方式在爬行動物中的首次發現,不僅將盲感應捕食方式的出現提前至早三叠世2.48億年前,還為生物與環境協同演化提供了典型例證。
生命在約2.5億年前的二叠紀末期遭遇重創,發生了地球生命史上最大的滅絕事件,約90%的物種遭到毀滅性打擊,其中96%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陸地脊椎動物滅絕。傳統觀點認為,直到中三叠世(約2.42億年前),海洋生態系統才完全恢復。南漳-遠安動物群化石分布在湖北省南漳縣和遠安縣兩縣交界地區,地質時代距今約2.48億年的早三叠世末期,為全球最早的海生爬行動物群落之一。新發現的盲感應捕食方式,為二叠紀末生物大滅絕之後的海洋生態系統全面恢復提前至2.48億年前提供了新的證據。
在此之前,湖北鰐、魚龍和始鰭龍等多種海生爬行動物化石相繼在該地區發現,這一全球最早的海生爬行動物群落的面貌,在古生物專家的努力下逐步展現在世人面前。這些化石是早三叠世生態復甦的親歷者和見證者,是人類了解史前爬行動物在海洋中繁衍生息的珍貴標本,也是進一步了解地球板塊運動、生態系統演化歷史的重要依據。
(來源:光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