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中國風雲四號A星發射,性能指標成倍提升,其中,觀測效率比“前輩”提升了20倍,觀測數據量增加160倍。不僅如此,該星首次實現成像觀測和紅外高光譜大氣垂直探測兼備,使中國氣象衛星技術大步跨到世界最前沿。
根據計劃,到2025年前,中國將發射3顆高軌、6顆低軌風雲衛星。之後,風雲五號及測雲專用星等將列入發展日程。中國“風雲”系統將逐步完備。
風雲衛星屬於中國,但服務世界,造福於各國防災減災事業。今年4月,風雲衛星監測到熱帶氣旋“肯尼斯”在西南印度洋生成並預計到其登陸具體時間和位置,中國國家衛星氣象中心向莫桑比克氣象局通報了衛星監測情況,提供了風雲衛星監測產品,並建議莫方使用風雲衛星天氣應用平台,協助莫方做好各項監測預警服務工作,為該國防災減災提供了氣象技術支持。近年來,中國在全球台風監測預報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除了“肯尼斯”之外,還有橫掃菲律賓呂宋島的超強台風“山竹”、 登陸日本宮古島的超強台風“瑪麗亞”等。
去年4月,風雲氣象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FY_ESM)發布。這意味著,一旦遭受台風、暴雨、強對流、沙塵暴等災害,FY_ESM用戶國家可第一時間獲得風雲衛星高頻次雲圖及相關定量產品。今年3月到4月,伊朗罕見暴雨引發嚴重洪水,中國氣象局就針對天氣系統及洪水情況,第一時間為其提供風雲氣象衛星遙感監測分析產品。目前,共有近100個國家和地區使用風雲衛星數據,約20個國家通過中國氣象局衛星廣播系統實時接收風雲衛星數據,約30個國家建成風雲衛星數據接收站,20多個國家註冊成為風雲氣象衛星國際用戶防災減災應急保障機制用戶。同時,中國還接受請求,將風雲二號H星定點位置西移,以更好服務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國家。
施救援 北斗衛星獨具優勢
2018年9月20日,第37、38顆北斗導航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入軌。值得注意的是,這兩顆衛星上首次搭載了自主研製的國際搜救、全球短報文、等離子體及表面充電風監測儀3個增量載荷,這標誌著中國成為地面設備提供國後,正式成為國際搜救衛星組織的空間設備提供國。
國際搜救衛星組織成立於1979年,是國際海事衛星組織推行的全球海上遇險與安全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於1985年成為該組織用戶單位。從用戶變為地面設備和空間設備提供國,折射出中國在救援能力建設方面取得的巨大進步。隨著北斗建設的推進,中國救援能力繼續得到提升。根據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發布的信息,北斗三號衛星繼續搭載上述裝備,組成更完備的搜救系統。
與美國GPS、歐洲伽利略、俄羅斯格洛納斯導航系統相比,中國北斗具有一大特色,那就是“短報文”功能。所謂的短報文,是指衛星定位終端和北斗衛星或北斗地面服務站之間能夠直接通過衛星信號進行雙向的信息傳遞。這一獨特功能在搜救行動中極其重要。對於遇險者來說,無法知曉自己的求救信號是否成功發出,是否有人員正在著手營救。通過北斗衛星短報文功能,救援人員在收到求救信息後,可以向遇險人員發送反饋信息,告知其報警信息已收到,以此增強遇險人員獲救信心,提升救援成功率。
2018年12月27日,中國衛星導航系統管理辦公室主任、北斗星導航系統新聞發言人冉承其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的發布會上宣布,北斗三號系統從即日起面向全球提供服務。這意味著“北斗”日益增強的救援能力從亞太邁向全球,廣泛造福國際社會。
(來源:人民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