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袁隆平正式提出雜交水稻育種戰略:由三系法向兩系法,再到一系法,即在程序上朝著由繁到簡但效率更高的方向發展。經過多年努力,兩系法獲得成功,它保證了我國在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
1984年,湖南省雜交水稻研究中心成立,大批優秀人才從基層單位進入中心,袁隆平還積極爭取經費把他們送到國外深造。
“國家下撥的第一筆經費就高達500萬元。”袁隆平回憶,中心因此迅速建起了溫室和氣候室,配置了200多台儀器。那個曾經簡陋的海南南繁基地,被標注在了三亞地圖上,從一個偏遠小農場,變成具有國際重要影響的科研基地。
1996年,農業部正式立項了超級稻育種計劃。4年後,第一期每畝700公斤目標於2000年實現。隨後便是2004年800公斤、2011年900公斤、2014年1000公斤的“三連跳”。
讓老百姓吃得更好
“從黨的十九大開始,是我們國家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期,從我的角度來說,小康社會就是要從‘吃飽’向‘吃好’轉變。”袁隆平說,國家強盛了,老百姓生活提高了,自己的研究當然不會止步不前。
目前,袁隆平領銜、已實施10多年的超級雜交稻“種三產四”豐產工程開始從過去強調產量,向兼顧綠色優質的目標轉變。2018年,“種三產四”豐產工程最顯著的變化是:在30多個參與品種中,優質稻占比超過30%,其中不少品種的米質已經達到國家二級標準,這些品種同時還具備廣適性、高抗性和低成本等特點。
2017年9月,袁隆平院士領銜、湖南省農科院研發的“低鎘水稻技術體系”可以讓飽受重金屬污染之困的地區,水稻平均含鎘量下降了90%以上。“這是一個巨大突破,而且這項技術運用起來簡單易行,成本不高。”袁隆平說。去年,經過持續一年的多點生態試驗,大面積培育“低鎘稻”已有了技術條件,這為我國從根本上解決“鎘大米”問題提供了現實可能。目前,他正在攻關的第三代雜交水稻,爭取在未來幾年時間內通過審定,進行大面積推廣,並逐步替代三系雜交稻和兩系雜交稻。
“我現在已經從‘80後’變成了‘90後’,我希望自己能活到100歲。”剛剛度過自己90歲生日的袁隆平說,“我對祖國的未來充滿信心,我要為祖國的繁榮做出更多貢獻。”
(來源: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