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台灣地區流行文化在大陸影響的變遷
http://www.CRNTT.com   2019-10-25 00:15:01


  中評社╱題:台灣地區流行文化在大陸影響的變遷 作者:唐梓涵(成都),四川省社科院政治學所碩士研究生

  在不同地區交往的過程中,文化的交流能夠提高互相之間的瞭解和好感,為相互之間的對話建立積極友好的環境氛圍,在改善相互關係中具有突出的作用。隨著時代變遷和大眾傳媒的發展,台灣地區流行文化在祖國大陸的傳播內容和傳播範圍亦不同往日,關注台灣地區流行文化在祖國大陸的傳播和演變,有效推動台灣地區流行文化在促進兩岸的社會融合中的作用,值得從業人士的深思。

  2017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提出“促進兩岸經濟社會融合發展”,為當下和未來一段時間的對台工作指出了發展方向,在兩岸交流的過程中,社會融合的重要性日益提升。文化能夠形成人們的生活交融、精神認同甚至身份認同,因此討論兩岸社會融合,文化交流具有重要價值。為進一步推動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2018年2月28日國務院台辦發佈《關於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惠台31條”,方便台灣同胞在大陸的學習、就業、生活,放寬台灣影視、圖書等市場准入限制①。作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台灣文化在大陸有著扎實的語言和情感基礎,發展阻礙遠比在其他地區小得多;特別自大陸改革開放和與台灣實現“三通”以來,台灣地區流行文化在大陸的發展更加暢通,傳播較為廣泛且影響頗深。台灣地區通過流行文化的傳播,使祖國大陸更加瞭解這個親近又疏遠的地方,並在多代大陸青年的青春記憶中烙下了難以磨滅的台灣印象。隨著改革開放的全面深入拓展,特別是經濟的日漸崛起,世界各地的流行文化大量進入中國大陸,大陸民眾接觸的流行文化更加豐富和多元。在此背景下,台灣地區流行文化在大陸的傳播和影響也發生了較為明顯的變化,在大陸民眾中的影響也發生了變化,對此現狀的認識和思考,引導台灣地區流行文化在祖國大陸的正常傳播,有助於更加全面地認識兩岸經濟社會文化關係,有利於為兩岸社會融合開拓更加豐富的文化路徑。

  一、流行文化的含義和作用

  1、流行文化的定義

  流行文化是社會上大多數成員參與、並以物質或非物質形態表現出這個時代人們的心理狀況與價值取向的社會文化,通常藉助於當代先進的媒介工具傳播與消亡,並對社會產生一定的影響。流行文化以商品經濟為基礎,以大眾傳媒為載體,以流行趣味為引導,包括電視劇、電影、流行歌曲、文學作品、飲食文化、流行服裝等②。本文主要以影、視、聽、讀為觀察對象,因為這些領域在當前兩岸文化交流傳播途徑最多、內容最豐富、影響最廣,能夠在有限的條件下較為客觀和真實地展現台灣地區流行文化在大陸影響及其變遷。

  2、流行文化對兩岸關係的特殊價值

  在傳播學層面,拉斯韋爾的5W模式③從政治傳播學角度闡釋了文化傳播的基本過程,即誰(Who)、說什麼(Says What)、通過什麼渠道(In Which Channel)、對誰(To Whom)、取得什麼效果(With What Effects)。格伯納等人的教養理論④,認為社會要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存在和發展下去,就需要社會成員對該社會有一種“共識”,提供這種“共識”是社會傳播的一項重要任務;大眾傳播是緩和矛盾衝突的“熔爐”,傳播內容通常不是以說教而是報導事實或提供娛樂的形式傳達給受眾。麥庫姆斯和肖提出的議程設置理論⑤,認為大眾傳播可能無法影響人們怎麼想,卻可以影響人們去想什麼。

  在政治學層面,美國政治學學者約瑟夫·奈提出文化軟實力⑥,相對於以軍事力量展現國力,軟實力更依賴國家文化本身的思想魅力。文化軟實力主要運用文化特有的吸引力形塑無形的集體認同感,進而創造對該國文化的需求,擴大國家的影響力,甚或操縱政治議程的能力。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十八大以來多次強調文化自信的概念,主張文以化人、文以載道,讓文化自身說話,重視文化對國家發展和民族繁榮的作用。2019年1月2日習近平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要深化兩岸融合發展,夯實和平統一基礎。在習近平的兩岸關係論述大框架下,加強兩岸文化交流能夠為促進兩岸融合、解決台灣問題提供支持。

  “國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鑄之”⑦。流行文化能夠以溫和的內容和強烈的傳播方式對國家和地區的文化生活、經濟生活乃至政治生活產生著“潤物細無聲”的巨大影響。台灣地區流行文化從傳入大陸至今,一直在兩岸和平統一的歷史進程下進行,在兩岸關係特殊的時代背景下,流行文化因而發揮著特殊的文化功能,甚至被賦予了促進兩岸統一的特殊政治使命。從台灣地區流行文化傳播的角度看,在文化方面,台灣地區流行文化能夠使大陸受眾較為直觀地瞭解台灣風土人情,從而形成一定程度的社會共識,促進兩岸文化交流;在經濟方面,隨著大陸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台灣地區流行文化能夠藉助廣闊的大陸市場,帶動台灣地區文化產業甚至經濟實力的整體發展,促進兩岸經濟交流,從而對台灣社會的方方面面產生積極影響;在政治方面,台灣地區流行文化在大陸的傳播過程中通過形成共同的語言、審美和情感,有利於兩岸的相互理解與包容,以至於對兩岸的思想甚至地域融合產生積極影響。

  二、台灣地區流行文化在祖國大陸的發展情況

  1、台灣地區流行文化在祖國大陸的預熱時期(20世紀70、80年代)

  20世紀70年代的大陸與台灣沒有開啟正式交流,這一時期大陸民眾接觸台灣地區流行文化的主要方式是通過電台廣播,在八十年代開始通過錄音帶錄影帶等方式傳入。音樂也因此成為大陸最先接觸的台灣地區流行文化內容,而此時正值台灣地區本土文化的成長階段。為了從歐美文化、日本文化、大陸民國文化的交織中走出自己的路,台灣音樂人以“唱自己的歌”為口號,發起了被稱為整個華語流行音樂啟蒙運動的“民歌運動”,繼而催生出台灣校園歌曲的迅速成長。作為這一階段台灣流行音樂的代表,鄧麗君的歌曲通過台灣開設的廣播節目,帶領台灣地區流行文化走入大陸民眾視野。活潑新穎的音樂風格為改革開放之初的大陸社會帶來新鮮的音樂類型,成為一代人對流行文化初次而又深刻的體驗。此時台灣地區流行文化在大陸的傳播範圍和傳播內容、傳播形式都十分局限,影響也十分有限。

  1978年的改革開放使中國大陸發生了巨大變化,也為兩岸關係走向和祖國和平統一帶來了新的契機。1984年鄧小平為解決台灣問題提出“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在這一時代背景下,台灣地區流行文化在大陸的發展環境得到顯著改善,更多類型的台灣地區流行文化流向祖國大陸。20世紀80年代,大陸逐漸開始從“合法”渠道容許台灣地區流行文化進入。八十年代中後期,隨著經濟社會的迅猛發展,彩色電視在大陸普及,為台灣流行影視作品的傳播開闊了途徑;此時,大陸的雜誌報刊開始連載台灣通俗文學作品;大陸官方廣播電台和電視台開始公開播放台灣流行音樂。文學方面有瓊瑤代表的言情小說、高陽代表的歷史小說、古龍代表的武俠小說、三毛和白先勇代表的現代主義小說,1982年《海峽》雜誌刊登了瓊瑤的《我是一片雲》。音樂方面,羅大佑、李宗盛、齊秦等人代表的台灣校園歌曲符合大陸鼓勵的積極健康文化要求,通過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等官方媒體播放,齊秦的《狼》是大陸首次引進的台灣專輯,也是日後內地校園歌曲創作的啟蒙。影視方面,一大批電影和電視劇開始在大陸公開放映,《在水一方》、《歡顏》、《汪洋中的一條船》等作品的熱映同時帶動了一批作為影視插曲的台灣流行音樂傳播,1984年大陸福建地區放映《搭錯車》和1988年中央電視台播送的《一剪梅》分別是第一部在大陸公映的電影和電視劇,其插曲至今仍在大陸地區廣泛傳唱。與此同時,作為中國影響力最大的國民綜藝節目,央視春晚一直為台灣流行音樂留有一席之地,1983年開播之時就解禁了被視為“靡靡之音”的台灣流行歌曲《鄉戀》,並在1984年回應大陸的兩岸政策,邀請香港歌手演唱了7首流行歌曲,其中4首都來自台灣地區。

  在這一階段,台灣地區流行文化首先以音樂為切入點進入大陸,為後期在大陸的全面流行打下基礎;其傳播方式經歷了官方禁止、默許地下傳播、選擇性引進的過程;藉助春晚、電視歌會、廣播電台等平台逐漸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傳媒技術的進步、大陸改革開放形成社會文化氛圍的寬鬆,打開了台灣地區流行文化進入大陸的大門,體現著文化本身魅力的價值和兩岸文化內在的血脈相融。台灣地區流行文化在緩解兩岸關係的緊張局勢、促進大陸流行文化的成長方面發揮著特殊的作用。1988年國家發佈《關於加強文化市場管理工作的通知》,次年大陸正式引進台灣流行音樂,為台灣地區流行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政策和制度性支持。

  2、台灣地區流行文化在祖國大陸的黃金時代(20世紀90年代——2010年)

  1989年國家審批管理制度大規模調整,大陸引進政策的開放開啟了台灣地區流行文化在大陸的黃金時代。90年代,大眾傳播媒介進一步發展,磁帶錄影、歌舞廳、卡拉OK等具有自主選擇性的娛樂方式大規模興起,為人們接觸台灣地區流行文化提供了更多的便捷。台灣地區流行文化一方面承接上一年代的文化風格並更加興盛,另一方面又吸收日本流行文化元素推陳出新,生命力更加旺盛。影視方面有《媽媽再愛我一次》和《青青河邊草》等電視劇產業崛起,在大陸的公映受到廣泛熱議;音樂方面湧現出一批優秀的詞曲創作者和音樂製作人,推出了大量的高品質流行歌手和歌曲,從情愛描述到社會批判甚至“中國風”的萌芽,流行音樂形式和內容多種多樣;文學與電影電視劇相結合,瓊瑤、古龍等作家的作品通過改編搬上大螢幕,受眾範圍更廣;台灣地區流行文化的高速發展催生出新興產業——偶像的孵化,林志穎、小虎隊等在大陸青少年市場掀起追星熱潮。其中《還珠格格》和《新白娘子傳奇》開啟內地、台灣合拍的新潮流,並且成為當時大陸的現象級電視劇,不僅持續播放數十年,經歷多次翻拍,收視率至今排名大陸前十,成為影響幾代人的共同記憶。20世紀末,台灣地區流行文化在大陸的傳播進入高潮,其特點不僅體現在文化內容的創新,更體現在文化影響的擴大;台灣地區流行文化在大陸從產品的傳播走向人員的傳播,從單方面輸出走向兩岸共同創作,兩岸文化融合從這一時期開始集中顯現。

  進入千禧年,台灣受到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島內經濟持續低迷,但流行文化產業在內地市場仍然得到全面拓展;與此同時大陸經濟快速增長促進流行文化商業化,文化產業開始發揮巨大的經濟效應;世界進入互聯網時代,流行文化能夠藉助網絡平台更加迅速和廣泛傳播。這一時期進入大陸的台灣地區流行文化在音樂和影視方面呈現井噴式增長,21世紀初,大陸的城市網尚未完善,唱片市場受盜錄卡帶和網絡資源影響,很多數據都難以統計,但綜合歷屆網傳各大榜單分析,周傑倫、張韶涵、SHE、陳喬恩、大S等青年流行歌手和演員在大陸造成巨大的明星效應,影視方面孵化出台灣偶像劇等獨樹一幟的流行文化標杆,專輯、演唱會、音樂節、MP3、電腦軟體等新型大眾傳播媒介擴散,都助長了台灣地區流行文化在大陸的繁榮。但是,同時期除了與台灣地區流行文化一起進入大陸的香港文化,歐美文化和日韓文化隨著中國加入WTO也開始席捲內地社會,加之大陸流行文化抬頭,大陸民眾的選擇更加多樣;台灣地區流行文化在大陸雖然實現了數量上的突飛猛進,但發展開始呈現一種不平衡的徵兆,根據電影票房網統計,⑧2000—2010年大陸電影票房排行前十以大陸和電影為主,香港電影也佔有一席之地,但台灣電影無一上榜;文學方面大陸網絡文學異軍突起,台灣文學作品的發展斷層;台灣優秀的流行文化產品更多集中在情愛類型,文化風格多樣性和思想深度在市場經濟的選擇下受到擠壓,這些因素都導致台灣地區流行文化影響深度難以與上世紀媲美。

  除此之外,2001年火爆台灣的《流星花園》因涉及校園暴力和拜金主義在大陸遭到禁播,歌手張惠妹因在陳水扁就職儀式上領唱台灣“國歌”而被大陸封殺,歌視雙棲的楊丞琳因對抗日戰爭發表不當言論被內地雪藏。這一時期的台灣當局煽動島內“態度情緒”,導致眾多台灣藝人都曾經歷大陸網友的“扒皮”,一旦被貼上“台獨標籤”,其在內地的發展必然會受到損害。可以看到大陸堅持兩岸和平統一的一個中國原則下,在大陸的台灣地區流行文化從業者和文化內容必須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必須遵守祖國大陸的法律法規,不得鼓吹“台獨”,不能做出有傷中華民族情感的行為,否則會對大陸同胞的台灣印象發揮的正面效應閾值低於負面效應。

  3、台灣地區流行文化在祖國大陸的發展新時期(2010年至今)

  2010年至今,台灣地區流行文化在祖國大陸的發展經歷了“過山車”式的起伏。2015年之前,台灣流行音樂持續發力,新興的選秀節目也能不斷提供新鮮血液,台灣流行歌手依然在大陸有較大市場;台灣偶像劇在內地逐漸沒落,《康熙來了》等在大陸知名度較高的熱門綜藝停播,台灣電影則嶄露頭角,《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和《我的少女時代》等青春校園電影重新打開大陸青少年市場。2013年生效的《兩岸電影合作管理的現行辦法》規定了台灣影片進入大陸不受進口配額限制。然而隨著大陸文化市場逐漸向台灣開放,2015年之後,台灣地區流行文化在大陸呈現“斷崖式”下跌。音樂方面老牌流行歌手專輯數量急劇下降,新興歌手的歌曲傳唱度大不如前,更多歌手作品不符合新一代大陸青年審美意趣;大陸娛樂圈更新速度加快,影視方面同樣因為不符合大眾口味很難吸引民眾關注;社交網絡的進一步發展開啟了流行文化的“流量時代”,但台灣的網絡紅人和優秀的網絡遊戲很少傳入大陸,新的隔閡正在顯現;文學方面也衹有林奕含的《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等個別較為深刻思考社會問題的作品引起內地關注。這一階段台灣地區流行文化在大陸的發展路線開始改變,台灣藝人受大陸市場吸引,更多以個人身份加入內地製作的電影、電視劇和電視網絡綜藝節目,此類文化產品的“台灣味道”淡化許多;大陸進一步加強版權保護規範,作為以前台灣地區流行文化在大陸傳播重要途徑之一的盜版音像製品和免費網絡資源受到嚴厲打擊,民眾接觸到的台灣地區流行文化數量和種類也降低不少;出於兩岸融合的期望,特別在新一屆台灣地區領導人蔡英文的兩岸政策影響下,大陸同胞對台灣藝人的政治態度要求逐漸強硬,為獲得大陸民眾的喜愛和認同,不少台灣藝人公開申明“非台獨”,兩岸文化交流的意識形態立場更加明確。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