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上古西亞文明的交流互鑒
http://www.CRNTT.com   2019-11-25 10:52:39


古代兩河流域滾印印紋(銘文為“舒伊里蘇,麥魯哈的翻譯人員”),體現了兩河流域與印度河流域的文化交流。資料圖片
  中評社北京11月25日電/上古西亞文明以兩河流域文明為代表,此外還包括古代伊朗文明、古代安納托利亞文明(以赫梯文明為代表)、古代敘利亞文明(含埃勃拉文明、烏加里特文明、腓尼基文明等),以及古代希伯來文明。古代西亞地區民族成分複雜,語言豐富多樣,地區間交流與衝突不斷,其歷史發展既有多樣性和多元化的特征,又有楔形文字文化認同的因素,同時還有文明交流互鑒的成分。

  楔形文字文化圈

  大約公元前3200年,生活在兩河流域南部(今伊拉克南部)的蘇美爾人發明了楔形文字,用來書寫他們的語言蘇美爾語,直到公元75年左右楔形文字被遺棄,最終被西亞地區更為簡單的字母文字所取代。在上古西亞文明發展的三千餘年時間里,楔形文字陸續被兩河流域北部的阿卡德人和胡里安人、敘利亞的埃勃拉人和烏加里特人、安納托利亞的赫梯人、伊朗的埃蘭人和波斯人所借用來書寫各自的語言,形成了上古西亞文明共同的楔形文字文化圈,溝通了西亞地區的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

  在諸多使用楔形文字的上古西亞語言中,阿卡德語是被使用最普遍、最廣泛、時間最長的一種語言。尤其是在公元前14世紀的阿馬爾那時代,阿卡德語不僅通用於西亞地區,而且也在埃及王庭被使用,作為整個中東地區的國際性通用語言。楔形文字所構建的上古西亞文化認同還體現在書寫材料方面,楔形文字最普遍的書寫材料是用黏土制成的泥板,書寫工具主要是用蘆葦制成的筆。正是泥板和蘆葦筆的巧妙組合,造就了“楔形”的形體,成就了楔形文字的神韵。

  民族融合的主流

  上古西亞地區民族成分複雜,包括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阿卡德人、庫提人、阿摩利人、加喜特人、迦勒底人、胡里安人、烏拉爾圖人、阿拉米人,伊朗高原的埃蘭人、米底人、波斯人,安納托利亞的赫梯人、哈提人、魯維人,敘利亞-巴勒斯坦地區的埃勃拉人、烏加里特人、腓尼基人、猶太人,以及阿拉伯半島上的阿拉伯人。各民族之間既有衝突,也有融合。其中,民族融合是上古西亞文明發展的主流,民族之間的交流互鑒推動了豐富多樣的西亞文明不斷向前發展。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