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探訪發現,這個開在書店裡的小型博物館中,陳列著全世界首次發現的蝦類琥珀、包裹著恐龍羽毛的琥珀等珍貴科研標本,展示“地球五億多年的生命變遷”。
這一空間的籌建者正是此次新物種發現的幕後力量——成立於2015年的石探記科學家團隊,由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南開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幾十位科研人員組成。
工作人員介紹,團隊日常會面向5-15歲的青少年,根據不同年齡和學習能力開展一系列科學課程和科普活動,包括每周至少一次的室內課程,和昆蟲飼養觀察記錄、化石修復等各類科學小實驗、DIY活動,此外還有野外夏令營和短期游學等。
這間博物館今年11月開放,除了琥珀化石展區外,還有一片活體動物展示區,展示的都是導師飼養的具有代表性的常見物種,包括昆蟲類、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團隊會搭建一些便於觀察的小裝置,比如用透明的盒子和沙子搭建人造蟻窩,讓孩子們觀察螞蟻怎麼在其中挖洞、分工合作。
談到成立石探記的初衷,劉曄表示,一個合格的科研工作者從培養基礎知識到思維模式需要很長時間,除非有特別大的興趣和努力,否則很難成才,“所以我們希望從孩子開始培養,從形成興趣和思維模式到系統學習,最終擁有獨立科研能力。”
此次新物種的發現和研究由高中生、大學生和專業科研人員共同完成,讓陳睿覺得“非常難得”,“很多孩子都有一個成為科學家的夢想,我們也希望通過這個契機,讓越來越多的孩子參與到科學研究中”。
講述
“未來科學家”養成記
在此次新物種發現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宋丞峻,今年15歲,剛上高一。他的母親許女士告訴記者,宋丞峻幼年起就表現出對昆蟲特有的興趣,小時候最愛去的地方就是花園、草叢甚至樹叢,希望長大成為昆蟲學家。
平時,宋丞峻也喜歡看昆蟲相關的書籍,或通過網上公開課等資源學習。節假日,一家人經常會走進大自然觀察昆蟲。冬天的北京蟲跡罕至,家長就帶著宋丞峻去科技館聽《中科大講堂》的自然科普類公益講座、看看Discovery或BBC出品的紀錄片。“正是因為在科技館的講座上結識了劉曄老師,小宋才有了跟著專業的老師們學習的機會。”許女士說。
宋丞峻目前就讀的探月學院是一所創新高中,除了常規學科學習,也有跨學科的項目制學習。許女士介紹,由於在昆蟲學方面的知識積累,本學期的項目制學習,宋丞峻選了和減少塑料垃圾相關的主題,研究方向聚焦在“如何利用昆蟲體內特殊菌群做塑料垃圾處理”的相關問題上,目前正在探討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