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18日電/隨著民眾對路跑的熱情日益高漲和賽事審批的鬆綁,越來越多的馬拉松賽事如雨後春笋般出現在大江南北。對於一座城市來說,馬拉松是一張城市名片;之於跑步愛好者,馬拉松則是一個個性展示的平台。
然而,馬拉松賽事欣欣向榮的背後,運動員在比賽過程中受傷、甚至猝死的現象並不鮮見。廣大跑友在試圖通過運動獲得身心愉悅的同時,也應該對跑步,尤其是馬拉松有一個清醒的認知?
馬拉松安全事故時有發生
在11月8日的上海馬拉松比賽中,一位26歲的男性參賽者在跑步過程中突然一頭栽倒在地。正在附近的另一位跑者,來自中山醫院心外科的醫生魏來和同伴們急忙趕來,對這位心臟驟停、意識喪失、無自主呼吸、無心跳的患者進行搶救。經過緊張有序的20分鐘搶救,這位患者終於從鬼門關上被拉了回來。
回想起當時那一幕,魏來仍心有餘悸。“長跑、特別是馬拉松的最後五公里,很多人的體力已經透支。年齡大、有心血管疾病的人一定要非常當心,而20到35歲的年輕人往往為了跑一個好成績,有些時候會對自己的身體情況出現誤判。”魏來說,“這個病人即便沒有基礎疾病,但在劇烈的運動後也可能會出現突發的心律失常、心搏驟停等情況。”
在倒地後馬上得到施救,這位跑者是幸運的。但試想,如果他沒有遇見這位醫生,等待他的會不會又是另外一種結局?
在2014年珠海國際半程馬拉松上,一名30歲的男性在距出發點約20.2公里處突然倒地,儘管醫生趕到現場後對其進行心肺復甦,但該男子仍不幸身亡。
這樣的慘劇令人心痛,因此為了避免類似的事件再度發生,培養科學的跑步觀念對於跑步愛好者來說尤為重要。
常跑常有 量力而行
中華醫學會運動醫療分會候任主委陳世益告訴記者,馬拉松越來越火,但並非人人都適合,大家切不能用一種趕時髦的心態參與其中。
“馬拉松對耐力、心肺功能都有要求,而且若方式不當容易導致心臟、關節、肌肉等損傷,應該量力而行,不能硬‘上馬’。”專家表示,市民參加馬拉松賽切不可高估自己的運動能力,要視自身身體狀況而定。一定要認真參加報名體檢,及時發現心血管可能存在的問題,並聽從醫囑。
廣州珠江跑群俱樂部女隊隊長鄧宴琳也持同樣觀點,她認為跑友應該對於自己的心率、身體狀況和運動訓練計劃有個清醒的認識,而且要明確自己參與馬拉松的目的,不能盲目參賽,她說:“我認為對於一般群眾來說,參加馬拉松就應該抱著‘常跑常有,快樂健康跑到老’的心態,而不要為了衝成績去拼命,當你堅持到一定量的時候,成績自然也就上去了,一定記住莫忘初心,健康快樂就行。”
主辦方還需扎好“安全籬笆”
如今我國大部分的馬拉松賽事都包含了健康跑(3至5公里)、10公里跑、半程馬拉松和全程馬拉松,這使得賽事的受眾面很廣——既有專業的馬拉松選手,也有普通百姓參與。這也是為何很多馬拉松賽事成為“城市的節日”。但真要跑完10公里、半馬甚至全馬的賽程,對於很多人來說並不像過節那麼輕鬆。因此除了跑友們的自我認知之外,賽事主辦方完善的醫療保障也必不可少。
在上海馬拉松上,組委會對現場的醫療救護措施十分到位:沿著賽道周邊,每隔一到兩公里就派駐一輛救護車,車上急救設備一應俱全,隨車的急救人員隨時待命。這樣的準備並不多餘,恰恰是這樣的準備,保證了即便出現跑友受傷乃至心臟驟停的情況,也能第一時間得到救治。
即將到來的廣州馬拉松,賽事運營商智美體育集團在安全保障上也是做足了功夫,副總裁宋鴻飛告訴記者,除了常規的賽前體檢,為了最大限度保證運動員的安全,廣馬啟用了“五道防線”,即賽前培訓、醫療保險、醫生防護、醫療志願者以及醫師跑團。但宋鴻飛表示,所有提高安全性的措施都是防控,還是希望跑友們量力而行。
“人生就是一場馬拉松,不一定今天非要出什麼成績,只要每次都是一次快樂體驗就好,”宋鴻飛說。(來源: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