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20日電/楊克林,1958年出生,上海人,曾是一名軍人,後在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工作,編輯過《中國抗日戰爭圖志》《世界抗日戰爭圖志》等書,20多年來,他收集了許多珍貴的抗戰史料。1995年10月前往日本,採訪日本戰犯,積累了大量視頻資料。
記者:您為什麼想到去日本採訪戰犯?
楊克林:我以前在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工作,編過一本《中國抗日戰爭圖志》,在國內採訪過不少抗戰老兵。但是,我想應該更全面地反映抗日戰爭,不能只有我方抗戰的記錄,還要有侵略者一方實施侵略的材料。除了紙質的史料外,還應該有日本戰犯的口述歷史,通過鏡頭,用講述的方式揭露日軍暴行,是更為有力的證據。
記者:您是怎樣聯繫到日本戰犯的?
楊克林:我知道他們回國後成立了一個“中國歸還者聯絡會”,後來又通過朋友聯繫到撫順戰犯管理所的老所長金源,這些戰犯中的很多人和他都有聯繫,他們非常感激他當年的教育和照顧,把他當成父親一般。他知道後很熱情地幫我聯絡這件事,並親自陪我們去日本。日本戰犯們也都非常積極,都想面對我們的鏡頭講一講,但有些年紀實在太大了,行走不便,我們在日本的時間也非常短,只有10天左右,也只能留下遺憾了。
記者:您見到這些戰犯,內心有什麼樣的感受?
楊克林:見到他們之前,心裡是非常複雜和矛盾的。因為知道日本侵略者對中國人的罪行,想著他們都是手上沾滿中國人鮮血的殺人魔頭,內心的痛恨在所難免。但是見到他們之後,看到的是一群七八十歲的老人,而且他們對當年犯下的罪孽深深懺悔,講起來無不痛哭流涕。半個多世紀過去了,他們對內心的拷問絲毫不曾減輕。
記者:這次中央檔案館公布了45名戰犯的筆供後,很多人質疑,他們罪大惡極,為什麼不判處他們重刑。您怎麼看?
楊克林:對,我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也是在不斷深入的。我認為釋放是一個正確的決定,把他們留下來,比判處他們死刑要好得多。為什麼這麼說?這些戰犯在剛被關進戰犯管理所時,態度是極其強硬的,根本不認為他們是侵略戰爭,看不到自己對中國人民犯下的罪行。但是經過多年的教育之後,他們的立場轉變了,明白了自己曾經參與了一場多麼無恥的侵略戰爭。與其讓他們帶著仇恨去死,不如讓他們背負著懺悔去向身邊被蒙蔽的日本人解說,講出這場戰爭的真相。雖然他們的力量不可能消除日本右翼勢力,但至少讓更多的人知道了真相。(新民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