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軍國文化導引下,發動甲午戰爭,天皇頒詔,舉國動員,進入戰爭體制,成立參謀總部,組建聯合艦隊。國會一致對外,全力支持戰爭。媒體一致轉向戰爭話題,激發國民的戰爭狂熱。幼童從軍,操槍舞刀,高呼擊沉“定遠”、“鎮遠”。娼妓募錢獻金,加入軍妓勞軍,旅順攻陷後,第一師團從日本征集12家大妓樓的“奉公女”前往慶賀“勝利”。日本政府成功的動員將國民挾持在戰車上,使之成為全民戰爭。
中、日兩國的海軍旗反映著軍事文化的顯著差別。日本海軍旗主體是太陽,外加16道紅光芒,意為日本是太陽神創造,光芒普照世界,充滿征服世界的霸氣。中國海軍旗的主體是中國龍,傳說中的龍能興雲布雨、消災降福,象徵著內治和祥瑞。
清朝:封建制度腐朽的守舊文化
清末處於封建制度的沒落期,宮廷文化的靈魂與核心便是皇權獨尊,一切以維繫其搖搖欲墜的王朝為基。1894年適逢慈禧太后60誕辰,為老佛爺操辦一次規模盛大的花甲壽慶,既是中國的文化傳統,更有深層的政治動因。
甲午期間,清政府的核心人物有5人。慈禧太后是掌門人,她想在60壽慶中卷簾歸政,大肆建設頤和園準備頤養天年。壽慶有可能是中國內部政治的權力交接,結束慈禧垂簾聽政的一場國家大典。當有人因戰事緊迫建議停止頤和園工程時,慈禧放話:“今日令吾不歡者,吾亦將令彼終身不歡。”
光緒皇帝俯首聽從慈禧,但躊躇滿志,尋機登基掌控實權,他一直提防著李鴻章,將北洋海軍事務“能收就收”。同治、光緒兩代帝師翁同龢,官位戶部尚書,他同李鴻章爭奪權勢,對北洋海軍實力“能削即削”。光緒父親奕譞,主持海軍衙門,一切以光緒平穩掌權為先,海軍衙門只是一個平台,表現得“謙卑謹慎,翼翼小心”。李鴻章官至直隸總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掌控北洋海軍,但受制於朝廷權鬥,北洋海軍孤軍奮戰,形成“以北洋一隅之力,搏倭人全國之師”的困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