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中國文化院主辦的“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系列活動”昨日在香港城市大學舉行。(中評社 黃博寧攝) |
中評社香港12月8日電(記者 黃博寧)由中國文化院主辦的“紀念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系列活動”昨日在香港城市大學舉行,兩岸三地及海外的學術界、文化界、傳媒界知名人士700人參加了是次活動。分別來自香港、南京、台灣、德國、哈薩克斯坦、日本的史學家、哲學家,以“和平文化•天下大同”為題反思二戰歷史,探討如何永續和平。
中國文化院院長許嘉璐以“智者之痛”發表主旨演講,他分析了當今世界種種與“天下大同”背道而馳的原因,提出了解決出路,呼籲各國的公共知識分子展開不同文明之間的對話。
他說,在中國幾千年的文化史中,記載著無數智者從紛繁的現實中想到過去,看到未來,在琳琅滿目的華麗中發現潛藏的危機,從百姓的呻吟里聽到希望。在謀求人類福祉的道路上,知識份子要向廣大民眾講述不同文明對話的必要、方法和可能,向各自的政府提出加強這一對話的可操作建議,把“智者之痛”轉化成“智者之樂”。
台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職研究員呂芳上表示,二戰之於中國有幾層反思:第一,大家原本認為中國必敗,最終能取勝,靠的是全員參戰;第二,抗戰雖然勝了,由於內戰的爆發,猶如敗了;第三,抗戰和內戰的關係,中國的近代化之路至少慢了半個世紀。
抗戰還有未盡的問題。第一,由於日本的統治以及兩岸分治,台灣的中國認同面臨困擾;第二,戰後由於美國轉而支持日本,戰爭責任至今未得到完全清算;第三,南京大屠殺的史實中日存在分歧;第四,兩岸都應該以民族的角度看問題,推進史料的共享。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院長張生以“東亞的琉球:衝突之源還是和平之源”為題展開討論。他認為,琉球是亞洲的地中海,是東亞地區和平的關鍵,中日美三個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在此角力,所以問題的解決是難上加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