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一場關於“最早中國”和“堯帝都城”為中心課題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社科院在北京向社會公眾介紹了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陶寺遺址發掘和研究的成果。
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長王巍介紹,通過對陶寺遺址考古的連續發掘和系列研究,居“天下之中”的“堯帝都城”開始走出傳說時代,逐漸向信史轉變。
中國文獻記載,歷史中的堯帝是史前時期部落聯盟的首領,為“三皇五帝”中“五帝”之一,定都平陽開創“禪讓制”先河,為百姓頒授農耕時令,測定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等歷法,並使邦族之間和睦相處,被後世儒家奉為明君典型。
王巍說,一系列的考古證據鏈表明,在年代、地理位置、遺址內涵、規模和等級以及它所反映的文明程度等方面,還沒有哪個遺址像陶寺遺址這樣與堯都的歷史記載如此契合。
他說,陶寺遺址所代表的黃河中游地區古文明,如四合院式的宮殿形制以及圍繞宮殿區的環濠乃至城墻的修建,以鼉鼓、特磬、銅鈴等禮樂器物組合,表明史上最早的禮樂制度開始形成。陶寺遺址發掘的扁壺上朱書陶文雖然在釋讀為何字方面在學界尚存在分歧,但已被絕大多數學者認為是目前考古發現最早的漢字。貴族墓葬出土的數量可觀的玉石鉞,充分顯示出王權在陶寺遺址社會中的主導地位。集觀象授時與祭天為一體的觀象祭祀台,被天文史學界認為是世界考古發現最早的同類建築。
後世歷史文獻記載和當地民族志資料證據、地名方言等材料都共同說明堯都在晉南臨汾一帶。根據田野考古和對考古資料的研究,學術界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陶寺遺址很有可能就是堯的都城。
(來源:新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