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0月22日電(記者 廖梓達編譯報道)在今年的諾貝爾和平獎頒給禁止化學武器組織前,16歲的巴基斯坦少女馬拉拉一直是頭號熱門,其因提倡女童教育及女權平等而被極端宗教組織暗殺未遂的故事在全球流傳。而在上月底,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在聯合國大會發表演說時,也一改連日來的調性,聲言將在日本國內和國際上致力改善婦女處境。就在18日,中國常駐聯合國代表劉結一大使在安理會上發言,也再度強調了尊重和保護婦女權益的重要性,並提出四點強調。在最近這一個月時間裡,女性權力及婦女地位問題在全球的熱度可謂再度升溫。
但據彭博社21日發表的評論文章表示,推進兩性平等的實現及婦女地位的提高依舊任重道遠,不能過早樂觀。全文編譯如下:
在世界各國領導人的眼中,賦予女性權力的意義已獲得廣泛與長期認可。女性在消除貧困、教育兒童、防治疾病及保護環境等長期社會問題上發揮著積極的作用。但是,在推動男女平等的進程中,現有的成果到底有多大?
如今,距離1995年在北京舉行的聯合國婦女大會(下稱北京大會)已經過去18年,而美國前國務卿希拉里承諾,在大會進入20周年之前,她要讓上述問題得到解答。
把在北京舉行的第四屆聯合國婦女大會界定為里程碑並以其作為衡量問題進展的參照是個奇思妙想。會上確定的12個關鍵問題不僅關注免受暴力、自由決策及經濟平等等領域,也關注醫療保健、平等教育、自然資源管理及女性觀念等方面,可謂為改善婦女地位提供了一個合理的框架。
但是,問題在於,衡量事情進展的方法仍舊零散不整。諸如聯合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及世界經濟論壇等實體機構雖然已為性別差異設定了豐富的參考指標,其自身卻也依然存在許多的缺點和盲點。
舉例而言,在衡量男女平等與否的許多措施中,以收入作為衡量兩性經濟賦權的依據就存在諸多缺陷。首先,一位女性對一個家庭的貢獻是不能以金錢來衡量的,同樣的,如果一位女性對其收入沒有支配權的話,她收入再高都沒有意義。類似的,把女性長壽程度作為衡量暴力水平的指標也忽略了性虐待和其它虐待方式對女性發展潛能所造成的影響,而且,很多相關數據要麼收集頻率過低,要麼收集範圍(國際及地區)過窄,其實際效用及可參考性仍然存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