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2月25日電/年底將近,又到了各種年終檢查滿天飛的時候。
檢查的目的是發現問題、督促工作,但很多時候,年終檢查卻成了一種堆砌數據的走過場——— 報成績的政府部門是“人有多大膽,地有多大產”、來檢查的上級部門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於是,年終檢查很多時候就成了“年終造假”。這方面,廣東的一位鎮長可謂最有切身體會。
12月22日的《南方農村報》報道說,粵東某鎮的鎮長李鋒抱怨說,為了應付年終五花八門的檢查,他不得不弄虛作假———根據上級要求編造數據和材料,按照固定格式抄寫工作報告。
在媒體的報道中,最離奇的一次是:雖然鎮級根本沒有財政收入,但在2012年的鎮府工作報告中,辦公室給李鋒準備材料時寫了1000萬元,開始他還不敢向人大代表公布,後來作報告時還是用了,也沒有人提出質疑,報告也全票通過了。
鎮級財政收入為零,工作報告中卻敢吹噓有1000萬元,並且居然在人大會議上全票通過,這真是奇聞一件。想必這位原本自己都不敢向人大代表公布造假數據的鎮長,在“無人質疑”和“全票通過”之後,今後再搞這些弄虛作假的事情,肯定會更有“底氣”——— 反正造假也沒人管沒人問,幹嘛不拼命給自己臉上貼金呢?“財政收入從零吹噓到一千萬”,這雖然是年終匯報弄虛作假的極端個例,但其中折射的問題,卻不容小視——— 如果沒有只看數據不問實際的走過場式年終檢查,這個鎮長怎麼敢虛報1000萬財政收入呢?連本應最嚴格的人大審議都全票通過了完全不存在的1000萬元財政收入,更別提那些走馬觀花式的檢查了。
假數據假材料之所以大量出現,一方面是因為基層政府為了應付檢查,另一方面,這些塗脂抹粉的假數據,恰恰也迎合了某些上級部門“只要求數據好看”的政績觀,所謂“花花數據人抬人,你好我好大家好”,不對這些數據較真,大家面子上都好看,自然,這些虛假數據和材料,也就能夠在各種檢查和審議中輕鬆過關。堆砌數據,實際上是堆砌政績;數據造假,實際上是政績造假。
當造假能夠輕鬆堆砌成大家都需要的數據政績,它自然就是最“經濟”的選擇。指望利益均沾的這個鏈條自己打破造假怪圈,不現實。要讓各種造假行為曝光,首先必須從制度上打破封閉檢查的怪圈,公開年終檢查的過程與各種數據來源及詳細構成,然後引入“下級報數上級檢查”之外的第三方監督,讓公眾對各種年終匯報和年終檢查本身進行挑刺。這個第三方,可以是媒體,可以是普通公眾,簡單來說,就是年終檢查本身也必須接受公眾的檢查。一旦公眾發現了年終檢查的問題,弄虛作假者自然要問責,在年終檢查上同樣弄虛作假的上級部門,也必須被追究責任。
(來源:網易評論 作者:趙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