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6月4日電/政論家南方朔今天在中國時報撰文說,以前在大學以及研究所博士班念書時,我專攻的是樹木代謝化學,因此化學這個領域我一點也不陌生。我印象最深刻的乃是當時曾選修了農化系陳幼石老師的“天然物化學”,陳老師是個非主流的蓋仙級人物,他上起課來都是在說些什麼東西有毒不能吃之類的題目,由於他的課是非主流,幾乎無人選修,後來這門課遂無法開成。但上過短短的幾節課,我至少知道了台灣的飲食中有太多化學添加物,台灣的飲食行業是個高風險行業。
台灣的飲食化學開始於台大還是帝大的時代。日本在農業化學上起步甚早,諸如味精和其他色素化學都極發達。但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飲食化學雖極發達,但日本的飲食化學可沒有走火入魔,飲食業的人不會亂用化學物,日本政府的飲食調控管理也一直在完善的運作。日本算得上是個真正的美食王國,任何人去日本,根本上不必害怕會吃到有毒的東西。
但台灣卻是個非常另類的地方。台灣的文化,政府和業者每天在那裡宣傳吹噓台灣是個多麼厲害的美食王國、小吃王國,但就在這種自鳴得意的吹噓宣傳中,台灣卻一而再的引爆了食品素質的危機。由稍早前的塑化劑,到最近的毒澱粉,還有許許多多的黑心食品,台灣算是哪門子的“美食王國”?應該稱為“飲食毒國”才是!
任何研究飲食文化的人都知道,飲食文化乃是一個進化的過程,它會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國民生活水準的提高,將這種進步反映到食材的擴大、食材的生鮮、烹調料理技術的講究上。這是一種飲食文化進步的普世標準。但如果看台灣,卻顯然違背了這樣的普世標準。
近年來,台灣的飲食界已愈來愈少強調食材的生鮮、自然營養、料理技術等飲食文化的基本面,而是一逕的著重在口感面,如東西的Q彈、勾芡的均勻等方面,這些其實都不是飲食的真正本質,而是飲食的化學效果,台灣所謂的美食已變成了化學的分枝之一!
近年來,台灣社會經濟的惡化已極嚴重,由於食品業經營困難,整個行業的紀律已快速崩壞,大公司由於有品牌資本,它們的行業紀律應該最強才是,但台灣的大食品公司由於經營困難,它們為了擴大利基,已開始放棄行業紀律,使用違規的材料。當大公司已經如此,一些小的飲食店鋪或小販當然更不堪聞問,它們當然毒澱粉、過期的防腐劑、有毒的化學添加物大量使用了!
文章說,一個社會的各種行業都有兩個進步的力量,一是行業的自律,二是政府調控所造成的他律;他律如果合理,他律就會成為習慣而變成自律。而今天的台灣,飲食食品業的自律早已瓦解,而政府的調控也早已蕩然。台灣的飲食業者使用塑化劑、毒澱粉都有二、三十年歷史,但政府的食品檢驗單位卻睜隻眼、閉隻眼的佯裝沒有看到。政府從未將食品的安全管理列為政府每天的例行工作,當政府該管而沒有好好管,缺少了他律的力量,難怪各種飲食的負面大新聞會不斷發生了。昨天是塑化劑,今天是毒澱粉,誰敢說明天不會有毒油脂或毒蛋白質呢?
因此,現在已是台灣飲食文化正在加速退化的時刻,近年來台灣並沒有在飲食文化的基本面做過任何努力,而只會自我感覺良好的自我吹噓,宣稱台灣是個美食王國、是個小吃王國,任何不在基本面努力的國家,它吹牛吹得愈大,泡泡破裂的速度也會最快。從塑化劑、毒澱粉到黑心食品,人們已開始不敢吃台灣的東西。這真是最大的台灣奇蹟,這個美食王國和小吃王國,已沒有人敢吃它的東西。
近年來的台灣已養成了務虛不務實的習慣,只有做秀當道、宣傳當道,台灣這個美食王國已告破產。台灣飲食的破產,只不過是整個台灣破產的一個側面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