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12日電/“兩會”一些代表委員的言論挨了輿論板磚,被拍得體無完膚,也有一些代表委員獲得了輿論一邊倒的支持和叫好,比如有政協委員提出,元宵、重陽之類的傳統假日應該放假,春節假期應該放到正月十五——可以看到,凡是關於放假的建議,總能贏得輿論一邊倒的支持。但一邊倒的支持並不代表就是對的,這種支持很多時候是情緒化的,反對聲很容易被淹沒。公共討論需要聽取各利益方的聲音,如果採訪那些生產部門的負責人,他們肯定不會支持動不動就放假。
“一邊倒贊成”未必就是“兩會”好聲音,有對話才有人話,有爭鳴才有共鳴,缺乏真正討論下的“一邊倒贊成”,往往反映的是某一個群體的聲音。
這幾天受到很多人贊成的還有另一個代表的觀點,這個代表說,首都高校外遷請別忘了河南——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河南代表團媒體開放日活動中,全國人大代表李光宇繼續為河南學子呼喊,並請現場媒體給教育部捎話,鞠躬懇請教育部讓更多河南孩子獲得公平受教育的機會。這個呼籲教育公平的觀點贏得了輿論掌聲,網絡差不多是一邊倒的支持,贊成應該破除教育資源的壟斷,推進公平教育。
看起來是一邊倒的支持,可如果深入思考一下,到現實中多採訪些人,就會發現,問題可能沒有這麼簡單。什麼是公平?每個群體、每個地方的人都習慣站在自己利益立場考慮問題,覺得對自己傾斜才叫公平,可其他地方的人就不接受了。
還有霧霾治理問題也是如此。提起霧霾治理,人人都能站在道德高地上去作一番道德演講,一邊倒地向某個部門施壓。可一旦說到具體的治理,讓誰誰誰承擔減排的責任,動動誰的奶酪,大家就都不樂意了,都成了霧霾治理的阻力。
我們的“兩會”似乎缺乏辯論的傳統,代表委員們似乎遵守著某種各說各話、互不批評、互留情面的潛規則:可以毫不留情地批評某種現象,可以言辭激烈地批評某個部委,可似乎就是不能直接批評另一個委員的提案,不肯針對另一個代表的議案發表不同意見。在這種一團和氣、自言自語的“兩會”氛圍下,即使某個代表委員發表再荒唐的觀點,也不會有人站出來批評;某個委員再站在本群體利益立場發言,相對利益群體的代言人也不會接茬展開針鋒相對的辯論。大會堂場外的輿論場爭得面紅耳赤,可會場內卻少有爭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