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名小學生在江蘇揚州少兒圖書館參加“新春燈謎會”。 |
中評社北京2月25日電/春節假期剛剛結束,過年的氣氛依然濃鬱。大街上張燈結彩,火車站內人潮湧動,年貨市場喧囂熱鬧。孩子們因為放假,摘下了書包,換上了新衣,在闔家團聚的歡快氣氛中玩耍。然而,不可否認的是,今年的年味兒相比以往淡了一些,因此,利用春節期間對中小學生進行“年文化”教育可謂正逢其時、恰如其分。那麼,如何才能更好地啟迪孩子,讓他們“觸摸”到真正的“年文化”?
部分“年文化”作業技術含量低
“生活就是過年的一部分。現在,家家戶戶貼春聯、掛燈籠,孩子們可以因此而感受‘年文化’。”山東濟南一名小學生家長薛慶奎告訴記者,“除此之外,學校或多或少都會布置一些有關‘年’的作業。比如,今年,老師就讓孩子寫兩篇關於過年的日記。”
北京小學生家長王華介紹,學校在放假前給學生布置了“演講”類作業,讓孩子在家長的輔導下做一個“我怎麼過年”的PPT,並在開學後進行一個時長3分鐘的演講。
“學校要求孩子在過年期間貼春聯,寫福字。”山西太原中學生家長牛雯告訴記者,“雖然學校每年都要布置這類作業,但我們基本不怎麼做,感覺沒什麼用。”孩子放假的第二天,牛雯就帶著孩子飛去廈門旅遊過年了,“初十才能回去,到時候也沒機會做這些作業了”。
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很多學校會以作文、體驗等方式讓孩子感受“年文化”,但很多家長都忽略了實際操作,而使得這種體驗只能流於形式。
“瀏覽一些學校布置給學生的‘年文化’作業,不外乎編繪‘年文化’小報、製作‘年文化’用品、走親訪友寫作文等。但是,有些年俗現在的年輕父母們也不甚了解、不感興趣,如何去指導孩子完成作業呢?”湖北教育考試院研究員胡向東如是說。
北京豐台二中副校長陳維賢指出,此類作業在小學至中學的任一年級都可以布置,很難激起學生的完成欲望。“客觀來說,這類作業沒考慮孩子的身心發展和年齡階段的特點,學科性質不清晰,技術含量低,作用有限。”
(來源:光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