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國際品牌代工的中國工廠。資料圖 |
中評社香港3月3日電/加快從制造大國轉向制造強國——1年前中國總理李克強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如此表示。顯示出的強烈意圖是擺脫以往的“世界工廠”地位,今後通過激發自主創新等推動產業升級。但“轉向”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1年後的今天前途仍非常嚴峻。
《日本經濟新聞》3月2日載文《轉向制造強國不能太焦躁》,文章說,1月6日,在美國拉斯維加斯。在每年年初舉行的世界最大家電展銷會“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CES)”上,今年顯示出存在感的是中國企業。參展企業數達到去年的2倍,達到1300家,占參展企業整體的3成以上。
如果僅從數量來看,看起來很有氣勢。但與華麗的展出完全不同的是,如果將目光轉向中國的制造一綫,將看到完全不同的現實。
“不要開玩笑。這個機器人,完全不起作用。這可花了3000萬,趕快還錢!”
2015年秋季,在中國南部城市湖南省長沙。當地一家大型食品企業的經營高管難以掩飾怒火。中國的人工費在最近5年裡漲至2倍,已無法繼續依靠人海戰術。
“效仿技術發達國家”,中國終於醒悟,開始尋求利用機器人來推動產業升級,但關鍵的機器人技術并未得到明顯滲透,操作難以順利進行,這種焦躁的矛頭指向了機器人的銷售負責人。花費3000萬日元以上的高價機器人至今仍沉睡在工廠的一個角落。
中央政府呼籲轉向“制造強國”,地方政府不顧現實如今競相推出只顧眼前的補貼政策。
“如果在工廠引進機器人,進行產業升級,最高將提供一半的補貼”,由於這樣的宣傳,在被稱為“世界工廠”的廣東省內,民營企業紛紛申請引進機器人的補貼。在該省東莞市,截至2015年年底,申請件數達到700起以上,等待補貼的企業數不勝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