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原:先國內後國際,體育為表文化為裡,柔道和跆拳道的入奧經歷,扣住了奧運會設項的原則要求,實現了普及和提高的雙重收獲。當中國已經成為奧運會的“重量級成員”時,審視奧運會的設項原則與發展方向,對於中國體育的發展也應有新的啟示。
1993年,當時國家體委曾出台《關於深化體育改革的意見》,圍繞奧運爭光計劃提出“縮短戰線,突出重點”的思路。在這個思路下,全運會由1993年七運會的43個大項縮減為1997年八運會的28個大項,除武術以外,其餘均為夏季和冬季奧運會項目。這一體系延續至今,並指導著城運會的設項,構成了一個完整鏈條,可視為全運戰略與奧運戰略完全接軌,對於推動奧運爭光計劃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但是,在這根指揮棒下,不少項目的發展僅限於專業體工隊。像現代五項,全國不過200多名專業運動員,手球、水球、曲棍球等項目也缺乏群眾基礎,不要說玩的人,能看懂的人都寥寥無幾。而水球、手球等項目,在歐洲不少國家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這既是項目本身存在和發展的真正價值,也是能夠保留在奧運會上的重要原因。
國際奧委會的設項原則中,開展狀況是重要指標,體育、經濟、人文因素都被考慮。但是,奧運戰略指導下的全運戰略,以奧運項目的“面面俱到”為原則和目標,並未考慮該項目在國內的人群基礎和社會效益,不少項目的發展始終在一個封閉的小圈子內徘徊。隨著時代的進步,應當有更開闊的視野和更多元的思路,應當和青少年、和大眾普及結合起來,才能找到真正的動力。
範佳元:跆拳道就是一個例子。現在,全世界範圍內的跆拳道習練者數量在奧運項目中名列前茅,而且以青少年居多。跆拳道將競技體育與大眾運動結合起來,強調對青少年的教育價值。在國內,跆拳道館發展迅猛,青少年愛好者是主體,也有不少成年人參與,跆拳道運動員退役後不用擔心出路。從奧運到民間,由此打通了良性發展的鏈條。(來源:《人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