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觀眾認為,四年前的北京奧運會,中國民眾對金牌的渴望程度還是相對較高的,一是東道主情結,二是中國百姓想利用“百年奧運”的機會,擺脫100多年前清朝末期以來外國人眼中“東亞病夫”的形象。這裡有歷史根源,具有一種民族情感。
“但北京奧運會後,老百姓的體育觀開始向體育‘本身’回歸,體育不是只有金牌,體育更重要的功能是健身、娛樂和教育。”他說。
不少人認為,中國已經處於不需要“金牌證明”的時候,因此在體育大國向體育強國轉型中,體育基礎公共資源無法滿足人民健身需求的矛盾依然突出,中國體育應減少金牌投入,加大對全民健身的投入比例。
“我們應該為了民眾的健康,建立更廣義的全民健身體系。”一位有五屆奧運會報道經歷的退休媒體人說。
也有專家認為,如果不是因此嘗過了金牌的滋味,如果沒有過2008年北京奧運金牌數第一的成功底氣,社會大概不可能這麼瀟灑地高呼“敗亦英雄”。但這正是發展應有的規律,前人創下的成就,就是為了讓後人能夠在未來某個時候,跨過這一步。(來源:《南方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