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哈爾濱第一次承辦速度滑冰世界杯賽時,一位美國知名教練到哈爾濱講課,將自己賽前8天的訓練計劃和中國教練分享。馮慶波發現,自己的摸索和積累跟這位教練的經驗在很多地方不謀而合,這令他信心倍增。
“這至少說明,我的領悟和認識程度是和國際接軌的,”馮慶波說。
在馮慶波看來,自己執教水平的第一個躍升期是在2004、2005年,當時他帶的主要隊員是高雪峰、馬永彬。來自齊齊哈爾的馬永彬在馮慶波剛接手時排名全國第18左右。經過馮慶波1年半的調教,他的水平提高了一大塊,在全運會上獲得第三名。
2007至2008年,馮慶波的執教能力和水平又提高了一塊。他不斷地研究,怎麼樣能讓訓練質量更高、運動員更能接受、心情更好。
中等身材的馮慶波有股不怒自威的勁。他說,自己從不打罵隊員,可隊員對他卻相當敬畏。說到這裡,馮慶波起身模仿調皮的男隊員在電梯裡見到自己時往後退避的情形,活靈活現,惟妙惟肖。
隊員的敬畏可能跟他們的一次經歷有關。那年,馮慶波帶著十幾個隊員到省內某地集訓,當地民風彪悍,事前他反覆叮囑隊員們外出要結伴而行。一天,他開著小卡車拉著隊員們去訓練,途中與一開著拖拉機的小混混發生爭執。馮慶波下車與人理論,隊員們跟著下車。對方突然拿出一根細長的扡子,眾人驚而卻步。幼時經常習練武術基本功的馮慶波兔起鶻落般空手奪扡,將對方打倒在地……
讓人來氣的教練
馮慶波執教的一大特點是訓練時間短,最近20多個月與他並肩作戰的陳月亮和醫療師吳震對此深有體會。
實踐出真知的馮慶波和以理論見長的陳月亮在“以恢復促提高的負荷安排模式”上達成共識。在張虹的冬奧會大周期訓練過程中,周訓練課次介於7-9次之間,與過去相比休息時間明顯增多,單次課核心內容訓練持續時間為40-80分鐘。
馮慶波和陳月亮都認為,短距離速度滑冰項目比賽比的是強度,日常訓練理應朝此方向發展。因為“量”大而“強度”低的一般訓練只能夠對慢肌產生刺激,而那些對速度力量具有決定作用的快肌得不到鍛煉。如果以低強度和一般訓練為主則不可能使機體得到應有刺激,也不會獲得良好的機能適應,長期脫離實戰要求的訓練,不僅不會有效地提高專項運動成績,而且會使機體在形態、結構和功能上朝非專項的方向發展,導致與訓練目標背道而馳。而突出強度,必然要降低負荷量,否則機體難以承受。
然而,一些習慣了大運動量的老教練對馮慶波的訓練方法表示懷疑。“別的教練確實很生氣,”吳震笑呵呵地說。“他的隊員來練一個來小時就走了,人整天練的能不來氣嗎?”
長期從事速滑科研工作的陳月亮說,訓練時間的長短並不跟效果成正比,劉翔的訓練時間也不長。可是,在中國速度滑冰界,能夠真正理解並且實施科學訓練的教練,實在少之又少。多年以來,陳月亮已有數本著述,但苦無知音,直到在2012年的一次冬季項目訓練備戰會議上,他遇到了馮慶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