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發展空間,讓公衆受益
大型體育場館的賽後運營是個世界性難題,世界上不乏奧運場館經營不善的失敗案例。1976年的蒙特利爾奧運會,主體育場頂棚在奧運會舉行時還未建好,奧運會結束多年後依然沒有竣工,預算超出10多億美元;1988年漢城奧運會,主場館蠶室綜合運動場在賽後連續巨額虧損,甚至影響到後來其他體育場館的規劃開發。
“在場館整體布局階段,一定要注重可持續發展和再生利用。”霍建新說。他表示,在場館規劃建設方面,除了北京奧運會經驗之外,4年前的倫敦奧運會同樣具有借鑒價值。據了解,倫敦奧運會期間,太陽能、風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利用占其能源消耗的50%,拆遷建築廢料的回收利用率達到90%,著名的倫敦奧林匹克體育中心有42%的建材來自循環使用的材料,而臨時性建築籃球館使用了1000多噸鋼鐵件,拆除後的鋼材被運往巴西再次利用。
霍建新認為,冬奧會不同於夏奧會,其對周邊自然環境的依賴與影響更加深遠,因此場館規劃在考慮賽後利用的同時,對低碳、環保等方面的評估同樣不可缺位。
雲頂滑雪場市場總監趙瓊表示,雲頂滑雪場新建設的冬奧會設施,比如酒店和運動員村,在規劃時都聘請了專門的設計公司進行改造,力爭讓整個雲頂滑雪場的建築實現零排放,同時還將采用綠色建設標准,使用節能、節水的環保材料,最大化保護周邊環境。
“有部分雪上項目,如空中技巧、冬季兩項,因項目難度高、大衆參與度有限,我們在場地規劃之初就考慮如何和國家隊訓練基地配合建設,而對於U形場地、坡面技巧、障礙追逐等大衆參與度較高的項目,我們則重點考慮如何與賽後運營和休閑旅游緊密結合。”桂琳說,場館建設要立足長遠,留出發展的空間,最終讓民衆受益。(來源:《人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