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若琳(資料圖) |
中評社北京1月21日電/在中國體育的語境中,“優勢項目”常指那些在奧運會上具有奪冠實力的項目,比如跳水、乒乓球、羽毛球、舉重、體操、射擊、女排等。雖然都身披奧運榮光,但優勢項目各自的發展環境和發展機遇也不盡相同。乒乓球、羽毛球、排球等,集參與和觀賞於一體,跳水和競技體操則屬於參與者相對小衆的觀賞性運動,舉重的歷史雖然可以上溯至古代奧運會,但如今更多是一種基礎體能訓練方式,以市場化方式求生存顯然勉為其難。
項目生存土壤的不同,決定了未來發展模式的差異。以乒乓球和女排為例,這些年都在思索如何將自身發展與市場結合,以獲得更長遠的動力。中國乒乓隊總教練劉國梁近日就表示,乒乓隊已經包攬3屆奧運會金牌,無法再用金牌衡量這支隊伍為國家做出的貢獻,是時候推向市場化了。至於國人心目中的精神偶像女排,在收獲了滿滿的贊譽之後,聯賽也還是要面對讓市場認可的挑戰。
乒乓球和女排承載著國人的共同回憶。初登世界冠軍寶座時,都曾在神州大地掀起“乒乓熱”和“女排熱”,這是項目發展無可比擬的歷史厚勢。但也應當看到,以奧運金牌為目標的發展模式忽略了項目的大衆基礎,也影響了乒乓文化和排球文化的發展根基,使之更多局限於競技體育系統內部。當乒乓球和排球開始嘗試以市場為導向的聯賽模式時,就遇到了另一種挑戰。這也是為什麼乒乓球和女排在裡約奧運會上如此鼓舞人心,但聯賽卻不溫不火,甚至相當平淡。
當然,奧運金牌不是發展的包袱而是獨特的優勢,但的確需要認真考慮如何實現“價值轉換”,以求得更廣闊和多元的發展空間。正如劉國梁所說,除了拿金牌之外,如何更多把資源優勢利用好,打開一條創新之路,具有非常大的挑戰性。乒乓球被稱為“國球”,女排精神為各行各業所推崇,但面對市場這本大書,還需要更多維的角度去規劃項目發展的格局,運動明星如何塑造,社會價值如何創造,項目文化如何營造,精彩賽事如何打造,這些都需要沉下心來,根據項目自身特點量身定制,圍繞大衆需求去設計發展模式。
這樣的“價值轉換”,對於中國體育的轉型發展,自我認識,無疑都大有裨益。(來源:《人民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