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整個羽壇形勢,中國隊在雙打項目上的主要對手並未發生太多變化,倫敦奧運會依舊是“老玩家”之間的遊戲。儘管完成了優化重組,一如郭振東/柴飈等新組合也陸續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對手會對中國的新組合進行研究分析,並不斷發起挑戰、製造困難,隊員們的前途也愈加艱險。“這就要求我們在別人進步的同時必須跟著進步,否則就是逆水行舟,不進則退。”作為兩屆奧運會冠軍,張軍自然懂得“無限風光在險峰”的美好。“最終決定命運的還是自己。不把自己逼上絕路,很難有豁出去的氣魄。”在他看來,倫敦奧運會引入小組賽帶來的最大問題,恐怕是運動員對比賽的態度有可能不如以往嚴謹。“因為小組賽允許出現一點點小問題。第一場輸了,或許後面贏了還能晉級。正是有了這種想法,有些隊員在第一場球的投入程度有可能不如以前的淘汰賽,比賽本身也沒有那麼刺激了。”張軍擔心在這種賽制下,隊員們會在潛意識里給自己留後路。
女雙主教練陳其遒則認為,只有兩對組合有資格參賽,這本身就註定了整個過程不容有誤。原先集團作戰的感覺完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上下半區各有一對選手單打獨鬥,毫無依靠。“必須各自守住自己的那條線,形勢嚴峻,壓力也相當大。”陳其遒說。
客觀的困難相對好克服,而來自人為的主觀因素有時卻防不勝防。
全英公開賽剛剛結束那段時間,副總教練田秉毅經常泡在館里和雙打組的教練員、運動員一起研究發球環節。“針對裁判的判罰我們沒有別的辦法,只有做好自己。”田秉毅深知,這種來自外部的阻力很可能會出現在不久後的倫敦奧運會上。
早在2008年,傅海峰和沈燁也曾經遭受過同一裁判的“嚴懲”。在一局半的比賽里,中國組合竟被判了10個發球違例。無奈之下,張軍只得請裁判長站在場邊監督。在這種情況下,處於被動的中國隊只能自己儘量進行調整。然而,這種調整卻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裁判確實難以挑出毛病;另一方面,發球的威脅很可能就減弱了許多。而歐洲運動員由於某種原因,發球還可以拎得很高,過網就下墜。中國隊員卻只能挑球,從下往上發,對方接發球又很凶,如此一來,我們的起跑線就落在了別人身後,比賽也因此變成在不公平的條件下進行。
距離倫敦奧運會開幕僅剩下16個月的光景,大笨鐘古老深沉的鳴響似在耳畔。“沖冠,沒有後路!這也是中國羽毛球隊的傳統。”李永波說:“競技本身就沒有一馬平川,高山也罷,水火也好,相信我們的將士總會到達終極目標。”
願國羽大軍精挑細選出的這10對雙打組合能在各自的項目中創造佳績,在通往倫敦的沙場上,氣呑萬里如虎,直搗黃龍,高奏凱歌。(來源:《羽毛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