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奧輸球 無緣倫敦奧運會 |
中評社香港6月27日電/《日本新華僑報》6月27日載文《中國足球成為中國人抹不去的傷痛》,摘要如下:
中國足球又一次倒下,國奧隊1:3慘敗,媒體說“悲壯的死去”,中國足協甚至破天荒地向國民“道歉”。但這都改變不了中國足球恥辱性大潰敗的命運,更抹不去人們心頭的傷痛。
這是一個難堪無比的結局,中國國奧隊被實力平平、頗為業餘的阿曼淘汰出局,連倫敦奧運會亞洲區資格賽都沒通過,創造“史上最差”。離倫敦奧運會還有一年,中國足球早早成了看客。
說起來真的很丟人,也很憋屈。
看歷史縱向,這是中國足球屢戰屢敗的噩夢延續。在奧運足球允許23歲以下職業球員參賽以來,中國足球20間年連續五次“舉國之力”衝擊奧運均告失敗,而且一次比一次悲慘,一次比一次遠離,唯獨一次北京奧運依靠東道主身份“免試”入圍,但一場未勝,小組賽狼狽出局,陷落“沒有最差只有更差”的尷尬定律,讓國人心中添堵。
看現實橫向,這是中國足球四大皆空的窘態畢現。從去年到今年,中國足球從國少到國青到國奧,包括女足青年隊、成年隊,在所有年齡層次上,所有國字號球隊全部歇菜,絕緣世界大賽,呈現集體性全方位潰敗之勢。泱泱大國被拋離“世界第一運動”的全球舞台,令全球華人顔面無光。
看國家層面,這更是觸目驚心的反差。一個13億人口的大國敗給了一個300萬人口的小國;一個奧運金牌第一的體育強國不敵從未沾金的體育弱國;一個世界第二經濟體的大國不如一個經濟單一的小國;一個國際地位如日中天的強大國家輸給了一個並不起眼的中東石油國。這不能不說是中國足球創造的另類“奇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