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賽季錢多,風波也多。球迷追打裁判、球迷衝突、球員和官員指責裁判等暴力行為不時出現,按激光筆、擲礦泉水瓶、辱罵對手等不文明行為似乎成了比賽的一部分。同時,裁判也確有錯漏判之處,通過抽簽原則決定裁判,儘管是本著杜絕暗箱操作的良好願望,但抽出的部分“嫩哨”在執法上還不夠成熟。綠城甚至冒出一個史無前例的“隊委會”,讓人啼笑皆非。中國足球的無數樁奇聞怪談又多了一個。
這也證明了,聯賽的建設,制度的完善,以及可持續性發展,並不是大灑金錢就可以做到的。
2011賽季還是一個中超品牌亟待構建的賽季。作為中國足協管辦分離的試點,中超聯賽在其運營過程中遭遇了種種負面新聞,真實與否暫且不論,其運營管理有待加強卻是不爭的事實。此外,中超聯賽缺乏明星、缺乏與球迷的互動、缺乏文化的積澱,種種缺乏影響了中超品牌的打造。
中超聯賽最缺乏的還是“塔基”:由於足球人口不足、青訓體系缺失、家長觀念保守等多種因素的影響,中超聯賽的後備人才並不充足,而反映到以中超聯賽為“彈藥庫”的國足、國奧等國字號隊伍上,世界杯預選賽舉步維艱和無緣倫敦奧運會就成了“合理”的邏輯、必然的結果。
中國足球管理層已經意識到上述問題,並有望在不久的將來出台包括青訓體系、青訓大綱、中國足球發展規劃等一系列“新政”。只有這些“新政”真正落實,並持之以恒,目前貌似反彈勢頭驚人的中超才有可能持續走高,中國足球也才可能爬出谷底。(來源:新華網) |